不食嗟來之食的意思是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
『原文』
《不食嗟來之食》
作者:戴聖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譯文』
齊國有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的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餵!來吃吧!”那個饑民擡起頭瞪著眼睛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終因為不吃而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就可以去吃。”
『註釋』
黔敖:春秋時期齊國的貴族。
食(sì):給吃,餵養。給……吃。
蒙袂( mèi):用衣袖遮著臉。袂,衣袖。輯屨(jù):身體沈重邁不開步子的樣子。輯,拖。屨,古代用麻、葛制成的鞋。蒙袂輯屨:用衣袖蒙著臉步拖拉。
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雙眼無神)
奉:同“捧”,端著。
執:拿。
嗟(jiē):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語氣詞,餵
予:我。
斯:這地步。
從:跟隨。
謝:表示歉意。
微:不應當。與:表示感嘆的語氣詞。
去:離開。
食:吃。
『作者介紹』
戴聖(生卒年不詳),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於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後世稱其為“小戴”。戴聖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後蒼學《禮》,兩人被後人合稱為“大小戴”。漢宣帝時,戴聖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禮記》,即《小戴禮記》傳為聖編。《漢書》記載成書於漢建初七年(80年)。鹹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趙禥以其籍貫地詔封戴聖為“考城伯”。
成語名稱:嗟來之食(jiē lái zhī shí)
成語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成語出處:《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近 義 詞:盜泉之水、殘羹冷炙
成語用法:可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成語正音:嗟,不能讀作“jué”。
成語例句:
1、我人窮誌不窮,這種嗟來之食,我寧死也不肯接受。
2、讀壹讀嗟來之食有壹年,齊國遭受大災荒,饑民遍野。
3、因為這樣的供養就如同嗟來之食,只會使父母在精神上受折磨。
4、我這是誠心誠意地邀宴,可不是嗟來之食。
5、但人不食嗟來之食,壹個乞丐為了尊嚴寧肯餓死。
6、這種嗟來之食,難以下咽。
7、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但眼。
8、貧病交加的朱自清,寧肯餓死,也決不吃嗟來之食的骨氣,永遠值得贊揚。
9、這個愛心團體冬令救濟時,很能體恤難民,讓人不會有嗟來之食的感覺。
10、貧者不受嗟來之食,廉者不飲盜泉之水。
11、不食嗟來之食的始終是貧卑,受得胯下之辱終成萬人之尊。
12、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