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解老》
曹參是漢朝的開國英雄。他和戰友韓信、張亮、蕭何緊密團結在亭長、泗水流氓劉邦周圍,奠定了漢朝的偉大基礎。當曹參還是個浪子的時候,他和蕭何的關系很好。劉邦開國稱帝的時候,都是大腕。蕭何的官職比曹參高,兩人關系坎坷,不如從前。蕭何病危推薦接班人的時候,沒想到蕭何忘了舊情,所以只推薦了曹參。就這樣,蕭何前腳進了墳墓,曹參後腳當上了宰相。
曹參成了首相,但他不必像大多數人那樣有壹份“新工作”,壹切都必須是新的。曹參做什麽都是老規矩,做他的前任和老朋友小何決定的事情,沒有任何“制度創新”的感覺。這還不夠。他在選人用人上有自己獨特的標準。凡是生性單純不善言辭的人,都被委以重任。凡是能說會道,語言刻薄,追求官名的,壹律開除。作為總理,曹參有點忙忙碌碌的樣子,整天泡在罐子裏,不管具體事務。看到他上任多日,同事朋友都為他擔心,就去他的宰相家試圖說服他。沒想到,當客人來到妳家時,曹參用好酒招待他們。只要客人們想談論事情,曹參就舉起酒杯,試圖這樣做,直到把客人們灌醉。長此以往,就成了習慣。
郭襄大廈後面有壹個小花園,就在官員宿舍旁邊。像郭襄壹樣,郭襄政府的所有官員每天都喝酒唱歌,這被稱為“上上下下”。同事很討厭這些東西,覺得這樣下去不好。所以我打電話給曹參,希望他能控制他的下屬。曹參到了小花園後,不但不處理,反而命令手下人加壹杯,和他們壹起喝酒唱歌,把同事們的鼻子氣壞了。
長此以往,曹參的“荒唐”行為傳到了惠帝皇帝的耳朵裏。平日裏,惠帝看到曹參已經坐上了宰相的高位,他吊兒郎當的樣子也覺得不對勁。壹天,我打電話給曹參,想給他上壹堂努力學習的課。曹參明白惠帝的意思,壹進門就脫帽道歉。他對惠帝說:“陛下英明,神武,但誰比始皇帝好?”惠帝說:“我怎能與始皇帝相比?”曹參說:“誰比我的前任蕭何更賢惠?”惠帝說:“妳似乎不如蕭何。”曹參說:“陛下生來就有壹雙眼睛,妳說得完全正確。陛下您看,高祖和蕭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各地法令頒布,明明白白。現在陛下已經有了錦囊妙計,天下可以太平無事了。作為朝臣,我們嚴守本分,執行前朝法律,還不夠嗎?”惠帝是個聰明人。他壹聽就說:“好了,不用說了。”
曹參輕而易舉地當了三年宰相,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大。他死後,皇帝封他為伊皇後。人們認為曹的參政與其前任大相徑庭,但他卻幹得很出色,把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有這樣的郭襄,真是人民的幸事。他自發為他寫了壹首歌,廣為流傳,成為當時的流行歌曲。這首歌是這樣唱的:
“蕭何制定了法律,法律清晰公正,官民標準統壹;
代替項,堅守良法,從不失職。
世人覺得他清凈無為,使百姓安享太乙。"
後人把曹參的故事總結為四個字,即成語“聽曹操的話”。雖然曹參很懶,但他懶得做好人。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壹個典故。其實典故裏有些智慧,有些是治國安邦的道理。古人喜歡嘀咕其中的義,後人卻能掂量出來。
喜歡歷史的人都知道,曹參雖然混跡於世,卻敢於和劉邦壹起造反反秦,但他絕不是野蠻人。那時候他也是個有文化的人。曹參從小就喜歡黃老的學說,愛不釋手。道家始祖老子對治國有很高的評價。他說:“治理壹個大國,可以煮壹點新鮮的。”。短短幾個字,凝練飄逸,解之精細,玄機無窮,老子就是喜歡惜墨如金,後世的西方大哲學家尼采對他非常信服,說他老人家的學問是洗不盡的古井。
“小清新”,小魚也。去過廚房的人都知道,小魚經不起翻滾,骨頭松爛,壹塌糊塗。所以小火煮小魚很有必要,不要在邊上碰。這是生活中的壹點小道理。受到老子這樣高人的啟發,已經成為治國的原則。不要插手治國,告訴老百姓該怎麽做。今天要做這個,明天就要做那個,不斷變化,讓老百姓拿不準。這樣下去,國家遲早會亂的。這就是老子說這話的淺薄原因。
從更深層次來說,法律是國家的根本,國家治理的好壞。法律變了,利益變了,人也變了。普通人要想活下去,只能以利益為重。如果變了,普通人就會患得患失,手足無措,人心也會跟著變。所以,法律壹旦制定,全國人民都遵守,就必須長期不變,讓人民對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利益做出壹個預測。這樣,人民努力工作,國家才會長治久安。後來的法律專家得出結論,“法律應該具有普遍適用性、可預見性和穩定性”,這就是他們的意思。
說到這,老子的意思很明確。法律首先有壹個“穩定性”,民眾對自己的行為有壹個“可預見性”。最終,法律將具有“普遍適用性”。這樣,“治大國若烹小鮮”就隱含了另壹層意思。如果要改革法律,也要講究慢工出細活。不要倉促行事。社會秩序盤根錯節,具有很強的慣性。轉身難,做不好就翻船,要慢慢來。
曹參當然明白老子的言外之意。當他成為首相後,他學會了使用它。他沒做多少工作,但他在歷史上出名了。後人認為治理國家有三種方式,壹種是“人治”,壹種是“法治”,還有壹種就是曹參所發揮的,叫做“無為而治”。後人想學他,還是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