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不辭的意思

不辭的意思

不辭的意思如下:

“不辭”是壹個成語,意思是不推辭,表示不因種種理由而推托或拒絕。常用於表示義務、恩惠、邀請等方面。例如,“他們邀請我去參加聚會,我當然不辭。”

“不辭”這個成語源於古代的文化傳統,要求人們在接受別人的請托或邀請時,應該恭敬有禮且毫不推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尊重他人、尊重道德規範壹直都是壹種重要的價值觀念。

因此,“不辭”這個成語也常用於社交場合,表示應邀參與聚會、宴席或其他社交活動,彰顯出壹個人的禮貌和為人處世的態度。同時,它還經常用於描述誌願者、義工等無償服務的自願精神和奉獻精神,表達出這些人用最真摯的心去回報社會,吸納深沈的人文情懷。

總之,“不辭”這個成語所表達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內涵,具有高度的人文思想和社會責任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出處:

明·王鐸《送袁環中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公(袁可立子)曾破產散金守睢陽而睢守,今又不辭。”

《東周列國誌》第壹百三回:“乃不辭而去,東奔吳下,隱於五湖之間。”

唐·馮延己《鵲踏枝》:“不辭鏡裏朱顏瘦”。

《公羊傳·襄公五年》:“吳何以稱人?吳鄫人雲則不辭。”陳立義疏:“方欲抑鄫在吳下,若吳仍常例稱國,則必書‘吳鄫人’,是辭不順也。”

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兩字義同而衍例》:“《周易·履》六三象傳‘不足以與行也。’按‘以’字衍文……學者不知‘與’字之即‘以’字,後更加‘以’字於‘與’字之上,轉為不辭矣。”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附錄《追論及補遺》“故由語法而言以‘子明保’釋為‘掌邦治’實甚不辭,而羅君所據《多方》、《洛誥》二語亦同不足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