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有哪些成語後來本義發生了變化?

有哪些成語後來本義發生了變化?

1.壹天壹千英裏:

(1)形容壹匹馬跑得很快。莊子秋水:“壹日千裏。」

②形容進步或迅速發展。蘇轍在《君書》中寫道:“若無材,雖有聖賢,不可自勵;如果妳有材料,妳可以壹天走幾千英裏。」

2.曲折:

(1)原指書寫筆畫的曲折。晉代王羲之寫過壹幅魏夫人筆像:“每作壹波,常折筆三次。」

(2)比喻文章結構曲折。

(3)今天做事的過程中有很多阻礙。

3.商務型:

(1)比喻言語行為有條理,有規律,不馬虎。

②比喻刻板、呆板。

4.唱三聲嘆息:

(1)祠堂奏樂,壹人唱,三人贊嘆回應。荀子《禮記》:“清宮之歌,倡(唱)三嘆。」

(2)形容詩美之後,轉為多愁善感。蘇軾、蔡在海州石室寫道:“長短言遠寄,三吟嘆神悲。」

5.裸體:

(1)佛教術語,意為不被世俗所束縛。宋代張孝祥朱隆亞長老說:“赤條條,無人無我無眾生,萬物和諧。」

②形容赤身裸體,不穿衣服。

6.直線下降:

(1)琴聲突然由高到低。韓愈聽時穎彈鋼琴,說:“妳不能爬得太高,否則妳會陷入低谷。」

②指情況、地位、聲譽、業績迅速下降。

7.走自己的路:

(1)原意是拒絕求助,堅持己見。《史記·酷吏列傳》:“官官邀於,於終不謝。他們只是在朋友和客人的邀請下單獨做這件事。」

(2)之後不聽勸告,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清人袁枚《隨園詩話》卷三:“蓋其人,我行我素,但其事不憚細。正如孔子所說的“見過仁”,事實也正是如此。」

8.壹頓飯壹千美元:

(1)原指韓信豐厚的賞賜。

(2)形容飲食奢侈,壹頓飯要幾千塊錢。

9.無汙點:

(1)原本是佛教語言。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壹個道士如果不被六塵玷汙,就是壹塵不染。余世明在卷二十九中說:“他小時候出家,真的清凈,壹塵不染。」

②後壹種比喻官員清廉,或者說人品純潔,沒有不良嗜好。文明使者第十二回:“他做官十幾年了,還是幹幹凈凈,壹塵不染。」

(3)形容環境很幹凈,物品很幹凈。

10.壹千英裏:

(1)虞雯奔放。明代焦紅的玉堂聰說:“其文如源無拘無束,傾瀉萬裏。」

②形容河水奔流而下。

= = = = = = =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