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體現自己與世無爭的四字詞語

體現自己與世無爭的四字詞語

安分守己

分:本分.規矩老實,守本分,不做違法的事.

出處:宋·袁文《翁牖閑評》八:“彼安分守己,恬於進取者,方且以道義自居,其肯如此僥幸乎?” 從此養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別胡行亂鬧了.★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二回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為人規矩老實

安貧守道

安於貧窮,恪守信仰.—— 關於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宋·蘇軾《薦布衣陳師道狀》:“臣等伏見徐州布衣陳師道文詞高古,度越流輩,安貧守道.” 由張東白之事觀之,非平日~之意徹乎表裏,安能使朋友信之如是.★《明儒學案·諸儒學案上·布政陳克庵先生選》 作謂語、定語;指安於貧窮不願改變

安時處順

安於常分,順其自然.形容滿足於現狀.

出處:《莊子·養生主》:“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他長期以來~,缺乏鍛煉,因而經不起挫折. 作謂語;指習慣現狀,隨機應變

安於現狀

對目前的情況習慣了,不願改變.

出處:劉少奇《論黨》:“另有些同誌在工作中疲蹋,老壹套,安於現狀.” 作謂語、賓語;表示滿足現狀,不思進取

安於壹隅

隅:角落.安心在某壹個角落.形容茍安壹角,不求進取.—— 描寫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二書》:“臣恭惟皇帝陛下厲誌復仇,不肯即安於壹隅,是有功於社稷也.” 作謂語、賓語;比喻茍且偷安

安之若素

安:安然,坦然;之:代詞,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處,和往常壹樣,不覺得有什麽不合適.

出處:清·範寅《越諺·附論·論墮貧》:“貪逸欲而逃勤苦,喪廉恥而習諂諛,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第二天寶小姐酒醒,很覺得過意不去.後來彼此熟了,見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八回 作謂語、定語;形容面對困境毫不介意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趕不上前面的,卻超過了後面的.這是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要知足.

出處:漢·趙岐《三輔決錄》:“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余.”晉·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在些地方我不如人,但有些地方人不如我,~.”★楊獻珍《加強黨性鍛煉》

避世金馬

以之比喻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關於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人有譏其靖默不能趣時者,遜常服東方朔之言,陸沈世欲,~,何必深山蒿蘆之下,遂借陸沈公子為主人,擬《客難》,制《客誨》以自廣.★《北齊書·文苑傳·樊遜》

避世金門

以之比喻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出處:見“避世金馬”. ~不厭深,華顛短褐歲侵尋.★清·沈元滄《雜詠》之二

避世離俗

指逃避濁世,超脫凡俗.

出處:漢·王充《論衡·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誌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 山林之士,~以為亢者,其侏張不群,與夫貪墨傭駑之役夫,誠相去遠矣.★章炳麟《訄書·原變》

遁入空門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壹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描寫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姚雪垠《李誌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壹個與世無爭的人.”

遁世無悶

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

出處:《易·乾》:“不成乎名,遁世無悶.”孔穎達疏:“謂逃遁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 諸君只要常常懷個~、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進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處.★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

遁俗無悶

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同“遁世無悶”.

出處: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遁俗無悶,因時有待.”

遁逸無悶

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同“遁世無悶”.—— 關於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南朝·梁·江淹《無為論》:“欲使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舒卷隨取,進退自然,遁逸無悶,幽居永貞,亦何榮乎?”

和光同塵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消極處世態度.也比喻同流合汙.

出處:《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 休要欺三瞞四,我趙某不是與妳~的.★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壹

滑泥揚波

指同流合汙,隨俗浮沈.

出處:無

渾俗和光

渾俗:與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鋒芒,與世無爭.也比喻無能,不中用.—— 描寫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壹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渾俗和光,真壹味風清月朗.” 妳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而已.★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二回

混俗和光

同於塵俗,不露鋒芒.指不求特異,與世無爭.

出處:無

看破紅塵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回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的老漢,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難受.★柳青《創業史·題敘》

樂天安命

安於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同“樂天知命”—— 關於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無

離世遁上

超脫世俗,回避君上.

出處:《韓非子·八說》:“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交爭逆令,謂之‘剛材’.”

逆來順受

指對惡劣的環境或無禮的待遇采取順從和忍受的態度.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俠女散財殉節》:“若是壹個略略知趣的,見家主來光顧,也便逆來順受.” 從前受了主人的罵,無非~.★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三回

寢丘之誌

相傳楚令尹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請受瘠薄的寢丘,以保長久不失.後因謂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為“寢丘之誌”.—— 描寫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無

人棄我取

別人拋棄的東西我拾起來.原指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以獲取厚利,後用來表示不跟別人爭,仍然有好處.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入鄉隨俗

到壹個地方,就順從當地的習俗.

出處:《莊子·山木》:“入其俗,從其令.” 龐貝古城潛藏得過於轟轟烈烈,中國人溫文爾雅,連自然力也~,壹層層地慢慢來.★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記》

釋知遺形

猶言棄智忘身.指超然物外,與世無爭.—— 關於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釋知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翺翔.”

守道安貧

堅守正道,安於貧窮.舊時用來頌揚貧困而有節操的士大夫.

出處:無

守分安常

信守本分,安於故常.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妳可好生用心習學, 再如不守分安常,妳可仔細!” 那些百姓如果要~的鑿井耕田,納有限太平租稅,又何等大不快活?★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

隨波逐流

逐:追隨.隨著波浪起伏,跟著流水漂蕩.比喻沒有堅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只能隨著別人走.—— 描寫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五燈會元》:“看風使舵,正是隨波逐流.” 妳心胸開闊,氣度那麽從容!妳不~,也不故步自封.★郭沫若《屈原》第壹幕

隨寓而安

指能順應環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同“隨遇而安”.

出處:無

隨寓隨安

猶言隨遇而安.指能順應環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

出處:無

隨遇而安

隨:順從;遇:遭遇.指能順應環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 關於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壹:“隨寓而安,斯真隱矣.” 不過能夠~——即有船坐船雲雲——則比起幻想太多的人們來,可以稍為安穩,能夠敷衍下去而已.★魯迅《兩地書》六

退避三舍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裏為壹舍.主動退讓九十裏.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我說姊姊不過,只得~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二回

與世沈浮

與:和,同;世:指世人;沈浮:隨波逐流.隨大流,大家怎樣,自己也怎樣.

出處:《史記·遊俠列傳》:“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

與世浮沈

隨波逐流,附和世俗.—— 描寫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宋·司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誌銘》:“然不能與世浮沈.平視貴要,若無人,故所至齟齬.” 然三官之為人,即蕭蕭易水,亦將羞而不流,況碌碌~者耶!★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商三官》

與世俯仰

隨波逐流,附和世俗.

出處:《宋史·文苑傳六·米芾》:“[米芾]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 這種愛憎分明,絲毫不茍的敏感性,難道不比那種是非不清,~的惡習好很多嗎?★愚明《青年與棗樹》

與世無爭

不跟社會上的人發生爭執.這是壹種消極的回避矛盾的處世態度.

出處:無 他總是持著與世無爭的態度.

與世偃仰

偃仰:俯仰.指沒有壹定的主張,隨大流.—— 關於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荀子·非相》:“與時遷徙,與世偃仰.”

與物無競

指與世人無所爭競.

出處:《北史·薛辯傳》:“湖少有節操,篤誌於學,專精講習,不幹時務,與物無競,好以德義服人.” 宰相重任,卿輩更審議之.吾在河東時見馮書記多才博學,~,此可相矣.★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二年》

知命樂天

命:命運;天:天意.安於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

出處:《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道既不行,復不能~,又不能隱於山藪.★唐·陳子昂《無端貼》

知足常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描寫與世無爭的成語

出處:先秦·李耳《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壹個快樂主義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養,就是古訓所謂‘~’.★王西彥《古屋》第壹部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