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墳五典,漢語成語,拼音是sān fén wǔ diǎn,意思是傳說中上古時代的書籍。出自《左傳·昭公十二年》。下面我為您整理三墳五典的含義,希望能幫到您!
三墳五典:三墳:伏羲神農 黃帝。五典:少昊 顓頊 高辛 唐堯 虞 舜
意義
在先夏時期(4200年前至10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相當多的文字符號或類似文字的圖畫、圖案、符號。不過,我們今天通常只能夠在陶器、骨器、玉器、青銅器、巖石等耐久性的載體上,看到這些文明信息的符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古代先民不曾在其它載體上留下過文明信息符號,因為許多不耐久的載體可能已經消失了。例如,遠古神話傳說就是壹種人類早期記錄信息的載體,在中國的遠古神話傳說中就記有伏羲時代創造的復雜符號體系(八卦符號),黃帝時代創造出完整的文字體系(蒼頡造字)。
歷史傳說
《尚書序》則稱:“伏犧(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嚳)、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壹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誌,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問題是,為什麽三皇時代的書稱為“墳”、五帝時代的書稱為“典”、伏羲時代的'書稱為“索”、帝禹時代的書稱為“丘”?《尚書序》的回答是“墳”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顯然,這是從上述用字的含義上來解釋的,並沒有涉及這些遠古典籍所使用的載體是什麽材質。
“典”的原義是指壹種陳列或安置在桌幾上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文書,它的作用相當於公告牌、公約板、神諭碑、法規文書和行為規範告示。它可能是從契約演化來的,即把小巧的便於收藏的契約大型化、公開化、莊嚴化,其材質可以是木板、竹板、石板或金屬材料,也可能是皮革、絲帛(附著在硬質材料上)。典這種文書的發明者,應當就是少典氏部落。典的進壹步演化就是冊,史載殷先人“有典有冊”,冊就是後來的竹簡或木簡,它們是由典的不斷小型化、輕便化、折疊化、卷曲化而形成的。此外,典可能也是鼎(鑄有重要文字)的前身或雛形。
成語
名稱:三墳五典
拼音:sān fén wǔ diǎn
解釋:三墳:指伏羲、神農、黃帝的書;五典: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的書。相傳為我國最早的古籍。
出處:《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最早的古籍。
用法例句:林語堂《閑話說東坡》:“也許竹書紀年,或什麽三墳五典真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