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畫,壹個中國成語,拼音是:hú hu tú tu,意思是沒有感覺、麻木或失落的狀態。出自《兩個瞬間的驚喜》。成語出處:明·淩濛初《第二刻的驚奇》卷三十八:“口抹,字更好,卻總令人作嘔。”
成語辨析:同義詞:稀裏糊塗。反義詞:清晰明了。成語的用法:作謂語、定語和狀語;指人沒有醒來。例:壹夜沒睡好,辛苦了壹天,現在又困又迷茫。
來源介紹:
《剎那驚鴻》是明末淩濛初編撰的壹部虛構小說集。出版於1632年(崇禎五年),與作者上壹部《驚現初刻》合稱“二拍”。四十卷,每卷壹篇,* * *四十篇,其中第二十三卷《大姐魂遊舊願後,小姨病始續》與《第壹瞬間的驚奇》第二十三卷相同,第四十卷已失,故編《宋公明元宵雜劇》劇。
作者自稱“偶戲是古今聽過壹種怪局的人演的理論”,題材大多取自前人。該書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但總的來說,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思想,其所倡導的傳統道德中有不可否認的健康成分。它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糊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