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處:
漢司馬遷《致任書》:“教是慎受事,推智者。”明·道·宗彜《輟耕錄》卷五:“右二事,說明學長謙遜內斂,自己落後,所以待人。”
示例:
他能從各個角度看問題,有充分的理解精神,所以他所有的老師都有非常通情達理的態度。(鄒韜奮《流放》)
成語“頭懸梁,錐刺股”包含了兩個歷史典故。《頭懸梁》出自東漢班固《韓曙》:“孫為文采,好學,早晚不輟。睡累了,就用繩子把頭綁住,吊住房梁。”、“錐子刺股”出自西漢劉向寫的《戰國策·秦策我》:“(蘇秦)讀書時想睡覺,所以用錐子刺他的股,流血到腳上。
第壹,頭頂懸梁
孫敬是漢代新都(今冀州市)人。他年輕好學,博覽群書,死記硬背,視書為生命。他經常熬夜看書,晚上學習。鄰居們都叫他“關門先生”。
孫靜在學習的時候,隨時做筆記。他經常熬夜到午夜以後。時間長了,他有時會睡著。我醒來後後悔了。有壹天,他擡頭苦思,目光停在房梁上,突然眼前壹亮。然後我找到了壹根繩子。繩子的壹端系在橫梁上,下端系在我的頭發上。就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的時候,只要低著頭,繩子就會猛拽他的頭發,疼的時候就會醒過來趕走睡意。從那以後,他每天晚上都用這種方法努力學習。
經過壹年又壹年的努力學習,孫敬讀了很多詩,成為了壹名博學的學者。當時他在江淮以北頗有名氣,經常有學生不遠千裏到他那裏學習,探討知識。
二、錐刺股
戰國七雄中,秦國不斷出兵攻打鄰國,占領了很多地方。其他六國害怕,想盡辦法應對。當時有壹個叫蘇秦的人,提出“聯合”對抗秦國,意思是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因為六國的位置貫穿南北,而且南北垂直,所以叫“合”。
蘇秦是洛陽人。洛陽是當時周天子的首都。他想有所作為。他曾經要求見周天子,但是沒有辦法介紹。壹氣之下,他賣掉了自己的財產,去了別的國家尋找出路。但他跑了好幾年,也沒當官。後來錢花光了,衣服也穿壞了,只好回家。家裏人看到他穿著涼鞋,背著破包袱,壹副狼狽的樣子。他的父母嚴厲地責備了他;他的妻子坐在織布機上織絲綢,甚至沒有看他壹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嫂子不理他,俯下身子走開了。蘇秦受到極大刺激,決心拼壹口氣。從那以後,他每天都渴望學習和研究孫子兵法,直到深夜。有時讀書到半夜,又累又困,就用錐子紮大腿。雖然很痛苦,有時候還在流血,但是精神來了,就繼續看書。就這樣,經過壹年多的努力,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開始,他到六國遊說宣傳“壹體化”的主張,結果成功了。第二年(公元前333年),六國諸侯訂立縱向聯盟。蘇秦掛了六國國璽,成了顯赫人物。
後人也從蘇秦的典故中衍生出“誘錐刺股”這個成語。
後人把孫敬的“頭上懸梁”和蘇秦的“錐子上刺股票”這兩個故事組合成成語,用來激勵後人憤然讀書。又稱“懸梁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