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處,接下來就由我帶來不恥下問成語典故,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 篇1不恥下問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
釋義不恥:不以為可恥。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虛心求教。
成語典故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人物,他門下弟子眾多,相傳其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被稱為“七十二賢人”。他與他的弟子經常就壹些事情或言行展開討論,通過這些討論,孔子及時地對他的弟子進行教育和點撥。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而且還非常謙虛。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賜給他“文公”的謚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壹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有很多,憑什麽賜給孔圉‘文公’的謚號?”孔子聽了微笑著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謙虛地請教,壹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謚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明白了,並決定要向孔圉學習。
成語點評
學問,乃是“學”與“問”的結合。要從壹個壹無所知的懵懂小兒變為壹個明曉事理的人,學習是壹個必經的階段,而在這個階段中“問”也是必不可少的。孔子曾經以“每事問”為世人做了很好的榜樣,他也成為“不恥下問”的壹個典範。如果妳想要成為壹個成績優異的學生,妳就應該多向老師和同學請教,甚至有些時候還要聽聽那些成績不如自己的人的看法,因為他們擅長的科目可能剛好是妳的弱勢學科。無論妳想做什麽,妳都有必要及時地向別人請教,畢竟學海無涯,別再把向別人提問當做是壹種羞恥了,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效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壹定是充滿智慧的,絕對與恥辱無關。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 篇2成語典故: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麽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壹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麽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壹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麽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成語意思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釋義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請教。
用法動賓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近義詞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學、虛懷若谷
反義詞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師心自用
用不恥下問造句:
壹、虛心求藝,不拘門派,博采眾長,不恥下問。
二、在教學態度上,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不恥下問的思想。
三、聶先生是常向他上小學的兒子請教的,不恥下問的精神可嘉。
四、壹個人要做到時時事事都能夠謙虛謹慎並非易事,尤其是要做到如曾子所說的不恥下問,更是需要經過長期的自我修養才有可能達到的。
五、當我們在學習時遇到難題時,我們就應該不恥下問地向老師請教。
六、而且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可能比教師多,所以教師還需要放下架子,不恥下問,這對教師提高自身素質也是有好處的。
七、第三,要向現實社會學習,向學生學習,具有不恥下問的學者之風。
八、在學習上,我們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
九、到辦公室工作後,我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系統學習了有關業務知識和各級各類文件精神,初步具備了壹個文秘人員所必需的業務知識和政策水平。
十、在學習上應該有不恥下問的精神,切不可不懂裝懂。
十壹、協作學習的主體還是學生,任何學生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不恥下問,對同學們的提問,要求有問必答,並要求盡可能給出正確的答案。
十二、在認識論上,主張學而知之,不恥下問,敏而好學,實事求是。
十三、如我的普通話發音不準,我主動請教發音好的同學,並向他們學習,雖然,我的發音常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但我的謙虛,我的好學,我的不恥下問,卻給同學們起了表率作用,還培養了他們誠實的品格。
十四、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千方百計培養學生好學深思,不恥下問的良好學習習慣,努力探索問題的精神。
十五、家長要提醒和鼓勵孩子不僅要不恥下問,而且還要不羞與上問。
十六、斯特恩表示他已經意識到了別的聯賽在這裏獲得的成功:"我們將會時刻關註與我們的計劃相關的方案。我們會註意每壹個好的創意,並會不不恥下問的借鑒壹下。"
十七、我們學習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善於並且敢於向別人學習。
十八、作為強勢的政治領袖,鄧小平不恥下問,不少真實信息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他的耳中,從而保證了在現行制度下作出巨大貢獻。
十九、壹個人只要勤奮好學,不恥下問,就定能日益長進。
二十、不恥下問有利於學習的進步。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 篇3漢字簡體不恥下問
漢語註音bù chǐ xià wèn
英語譯文 Never feel embarrass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lesser people
成語註釋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請教。恥: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以……為恥。下,問題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這個低下和差不是對別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請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妳向別人請教問題,那他就是妳的老師,哪怕是再簡單的問題,只要別人理解,而妳又不知道,哪怕妳是這個問題所涉及領域的專家,卻也恰恰不會,就該去問。這樣理解也更好的解釋孔子說的:"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結構偏正式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解釋: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丟人或者感到恥辱。
近義詞語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學、虛懷若谷
反義詞語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師心自用錯誤用法:常誤用為同學朋友同事之間討論問題或請教長者。例句:他十分勤奮,經常不恥下問的向老師問問題。錯誤理解:常會理解為不顧自己顏面羞恥低三下四地問別人問題。常會理解為不顧自己顏面向不如自己的別人提問題。
英文解釋
1.not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one's subordinates;
2. be modest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
3. be open-minded in study; condescend to ask for advice
不恥下問的成語典故
原文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遵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聖人”。然而孔子認為:“余非生而知之者,(無論什麽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
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壹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壹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麽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十裏西鄒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孔文子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壹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壹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麽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問題很簡單,以他的地位或學問應該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壹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