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適合壹年級學生參賽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這些成語故事很多,比如說壹些寓言故事還有歷史故事。這些都可以的選擇壹個喜歡的就行。
Ⅱ 成語故事60個(簡短些,100字左右)
1.《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壹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Ⅲ 50個成語小故事簡短
1,才高八鬥
南朝時期,文學家謝靈運做永嘉太守時,經常遊山玩水,寫詩作賦,深得文帝的賞識。他因此驕傲地說:“天下的文才總***有壹石,曹植占其中的八鬥,我占壹鬥,其余的人合占壹鬥。”
2,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壹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麽誌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壹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3,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文公流亡楚國,受到楚王禮遇,承諾將來晉楚交戰將退避楚軍90裏(三舍)。後來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兌現了他的承諾,真的先退避三舍,然後打敗了楚軍。
4、滄海桑田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壹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壹半。王遠說那裏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5、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能,想讓他輔佐自己。為表示誠意,劉備帶著關於和張飛,親自到臥龍岡諸葛亮家裏拜見。但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才終於見到,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6、壹葉障目
有個書呆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壹葉障目,妳們能看見嗎?”
7、栩栩如生
莊子寫出了這樣壹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他夢見自己變成壹只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8、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復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壹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9、壹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即位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壹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壹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然後莊王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並成為春秋五霸主之壹。
10、千呼萬喚
白居易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因此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他來到潯陽江邊與即將離別的朋友送行,江面上傳來壹陣琵琶聲。他們驅船靠近,千呼萬喚,才見到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11、不拘壹格
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 *** ,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卻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時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壹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
12、拔苗助長
從前宋國壹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壹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壹棵棵拔高壹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壹大截。兒子跑到田裏壹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13,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結果趙括慘敗,自己戰死,趙國也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14,草船借箭
三國赤壁之戰時期,東吳大都督周瑜設計讓諸葛亮三天之間完成造箭十萬支,不然就軍法處置。諸葛亮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霧之機,開船向曹操水營。曹操令岸上的士兵,拼命向船上射箭,密密麻麻都釘在草人上。諸葛亮回來,把草人上的箭取下數了數,超過十萬只。周瑜的奸計沒能得逞。
15,破釜沈舟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起義,但被強大秦軍逐壹打敗。義軍將領項羽率領軍隊北上,將與秦軍主力決戰。他帶兵渡過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沈,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毀,只帶上三天的幹糧,以此向士卒表示壹定要決死戰鬥,毫無退還之心。終於以弱勝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Ⅳ 成語故事手抄報壹年級簡單
引狼入室yǐnlácopyngrùshì
[釋義] 引:招引;把狼引到室內。比喻自己把壞人或敵人招引進來。
[語出] 元·張國寶《羅李郎》:“我不是引的狼來屋裏窩;尋得蛐蜒鉆耳朵。”
[正音] 狼;不能讀作“niánɡ”。
[辨形] 狼;不能寫作“狠”。
[近義] 開門揖盜
[反義] 拒之門外
[用法] 含貶義。壹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兼語式。
[辨析] 見“開門揖盜”(562頁)。
[例句] 歷史上~的民族敗類;沒有壹個不被人民切齒唾罵。
Ⅳ 壹年級成語故事有哪些
壹、坐井觀天
在壹口廢井裏,住著壹只青蛙。壹天,青蛙在井邊碰見壹只從東海來的海龜。 青蛙自豪地對海鬼誇口說:“妳看,我住在這裏多麽愜意呀!我要高興,就在井邊跳躍遊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裏休息。
有時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裏,有時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妳看旁邊的那些小蟲、螃蟹和蝌蚪,它們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獨自占據這口廢井,多麽自由自在!
先生為什麽不經常到井中觀賞遊玩呢?” 海鬼聽了青蛙的壹番高談闊論,就想進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腳還沒有完全伸進去,右腳就被井欄絆住了。
它只好後退幾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訴青蛙:“妳見過大海嗎?海的廣大,豈止千裏;海的深度,何止千丈。
古時候,十年裏就有九年鬧水災,海水並不因此增多;八年裏就有七年鬧旱災,海水卻不因此而減少。大海不受旱澇影響,住在廣闊無垠的大海裏才是真正的快樂。
二、掩耳盜鈴
春秋末期,晉國有個叫範吉射的人,家門口掛了壹口大鐘。在我國古代,鐘和鈴都是樂器。 壹天,有個人到範吉射家裏,見到門口的鐘,想偷偷地把它背走。但是,鐘太笨重了,他根本無法把它背走。後來,終於想出了壹個辦法:把鐘敲碎了,分批拿回去。
於是,他找了壹個鐵錘,用力去敲鐘。“當——”第壹下敲上去,鐘就發出洪亮悠長的響聲;再敲下去,鐘發出同樣的響聲。他想:“鐘聲壹響,人家就知道我在這裏敲鐘。
這樣,鐘就要被別人奪走,我也要被人抓住。”於是,他捂住自己的耳朵,這樣鐘聲再響也聽不見了,他想既然我離得這麽近也聽不見,其他人當然更聽不見,就可以安全地將鐘偷走了。
其實他非常愚蠢可笑:雖然他捂住了耳朵聽不見鐘聲,但別人的耳朵沒有被捂住,當然還會聽見鐘聲。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概括成“掩耳盜鈴”這壹成語,來比喻那些自以為是、自欺欺人的人。
三、刻舟求劍
有壹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壹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裏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裏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麽,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麽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
掉進江裏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塗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壹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斷發展變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脫離實際的主觀唯心主義錯誤。
四、守株待兔
春秋戰國時期,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壹棵大樹。壹天,他在地裏幹活,忽然看見壹只兔子箭壹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壹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
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壹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壹頓了。”
他拎著兔子壹邊往家走,壹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裏,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壹天什麽也沒等到。
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裏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五、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壹圈羊。壹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發現少了壹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壹修,堵上那個窟窿吧!"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麽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到羊圈裏壹看,發現又少了壹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的了。
說明:羊丟了,把羊圈修補起來,剩下的羊就不會再丟。犯了錯誤,立即改正,就能減少錯誤。遭到失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則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
Ⅵ 簡短的成語故事20字
1、自相矛盾
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堅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怎樣?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
2、樂不思蜀
劉備 建立蜀國。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在壹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部署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壹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3、臥薪嘗膽
話說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後他每天睡在幹柴上,天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臥薪嘗膽
4、望梅止渴
曹操在征討張繡時軍隊饑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度過軍隊嘩變的危機,後人稱這次事件為望梅止渴
5、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6、壹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妳派援兵,妳壹言不發,可妳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壹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壹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
7、舌戰群儒
東漢末年,劉表去世,劉琮投降曹操,形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壹起前往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後把張昭,虞翻、步陟、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於同意聯劉抗曹
Ⅶ 好看的成語故事(很短1年級)
比如說拔苗助長、孔融讓梨等等
Ⅷ 好看的成語故事(很短1年級)。
比如說拔抄苗助長、孔融讓梨等等
Ⅸ 成語故事大全短的50~100字
1、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壹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壹半。王遠說那裏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2、不拘壹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壹種規格或壹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 *** ,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壹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
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裏給人家看壹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裏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4、長風破浪
比喻誌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誌,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誌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5、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從前宋國壹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壹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壹棵棵拔高壹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壹大截,兒子跑到田裏壹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6、壹葉障目
眼睛被壹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個書呆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壹葉障目,妳們能看見嗎?”
7、千呼萬喚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詩歌為民請命,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因此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他來到潯陽江邊與即將離別的朋友送行,風吹著蘆葦傳來陣陣淒涼。他們上船喝起了酒來,江面上傳來壹陣琵琶聲。他們驅船靠近,千呼萬喚才見到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8、杯水車薪
用壹杯水去救壹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從前有壹個樵夫在山上打柴,聽到救火聲就跑去救火。後來他的柴車也著了火,正好看到路邊有壹個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來救火,但火勢太大,壹杯水根本就是無濟於事,壹整車柴全部被燒毀
9、栩栩如生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壹樣。
莊子寫出了這樣壹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夢見自己變成壹只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10、三顧茅廬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臥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11、以壹當十
當:相當。壹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公元506年,孫武率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20多萬楚軍,創造壹個以壹當十的戰例
12、道聽途說
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古時學者艾子的鄰居毛空是壹個不務正業的人,經常把外邊聽到的事情加以誇大說給艾子聽。壹次他說:“壹只鴨子壹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信,他又說天上掉下壹塊二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耳聽來的
13、壹片冰心
冰心:清潔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詩人王昌齡官場屢屢失意,觸犯了權貴豪門,壹再被貶,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純潔而 *** ,決心不與那些人同流合汙,他在《芙蓉樓送辛漸》詩中流露出這樣的情感:“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14、按圖索驥
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春秋時期相馬專家孫陽(伯樂)根據自己的相馬經驗寫了《相馬經》,他的兒子很想把相馬的絕技學到手,熟讀《相馬經》,根據經書上的標準選出的“千裏馬”——壹只癩蛤蟆回家向其父報喜,伯樂看後哭笑不得
15、氣壯山河
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壯麗。
北宋時期,趙鼎21歲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的賞識,調到都城開封任職。金兵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趙鼎主張抗金到底,可是宋欽宗不予理睬。北宋滅亡後,趙鼎仍然堅持抗金,秦檜迫害他,他只好寫下:身騎箕,尾歸天上,氣壯山河壯本朝
16、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爭,結果被打敗。原因是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17、雞犬不寧
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做司馬,他目睹了民間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面,寫了壹篇《捕蛇者說》。該散文描述壹個捕蛇者寧願冒著生命危險捕蛇,也不願種地,因為貪官汙吏們搞得當地雞犬不寧
18、力不從心
心裏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斷地點頭,於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19、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並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20、誨人不倦
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幹農活。孔子心裏不高興,壹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於種出了葫蘆、扁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