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為 ?[ wǎng liǎng ]
意思:原指傳說中的壹種鬼怪,現在常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
出處:《左傳?宣公三 年》:“使民知神奸,故民人川澤山林,不逢 不若。魑魅罔兩(魍魎),莫能逢之。”
平時使用時壹般是四字成語魑魅魍魎,近義詞是牛鬼蛇神,反義詞為誌士仁人。
造句: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些魑魅魍魎終於顯出了原形。
關於魍魎的歷史傳說: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靠邊。”此對句想來應出自19世紀末,美、英等八國聯軍入侵中華,壹假洋鬼子狂妄地出了個上句:“張長弓,騎奇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獨戰。”其時,壹大臣拍案而起:“偽為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即拿!”(註:單戈左右並為壹繁體的戰字,而合手也上下成壹拿字。此對句妙矣!揚吾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