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中的壹些暗線,隱喻,野心,阿諛奉承。姜文拍電影,他也想被認可。他的四部風格迥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每部電影中的“我”,包括於霞的表演,都是他內心的部分投射。他的前三部電影已經展現出了選書、選角的眼光、節奏和鏡頭的把握、講故事和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這些硬實力已經銘刻在我們年輕人的心中。但姜文並不滿足,他尋求更廣泛的認同。《鬼子來了》被禁,《太陽》票房不好。這些不以為然的聲音在姜文心裏揮之不去。
兩年多後,姜文射出了壹顆精心構造、尋求打破常規的子彈。他的誌向是得到同齡人、大眾、青少年、大神、政府的認同。壹句話:
我姜文可以站著賺錢。
我從來沒有見過壹個國內導演有這麽大的野心,這個野心聽起來是那麽的高不可攀。同事是敵人,年輕人要脫離大眾,大神比年輕人高。最重要的是政府同意,年輕人和大神不同意。很容易讓大眾同時滿意。而年輕人、大神、政府官員三大群體態度冷漠。
這就是現實。在政府發行影片、喉舌稱贊之後,影片的質量迅速贏得了同行和大眾的青睞。短暫的觀望之後,廣大穿著小衣服的年輕人看到了財神寧的那句“姜文王朝來了!”在虛脫之後。羅永浩在那裏,大神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天,評價這麽高,不對。這部電影裏什麽都沒有。下次讓我們拍壹部更有雄心的電影。妳為什麽激動?更極端的人開始咒罵,“姜文背叛了我們,背叛了我們的理想,腐化了拜金主義,追求票房”。他們站著也沒辦法賺錢。”妳奉承大眾,讓大家都能理解,妳已經跪下了。”“妳奉承政府,別再玩政治諷刺了,妳已經跪下了!" .
連我這個不善交際的年輕人看了之後也是滿腹疑惑。前兩個小時被導演高速飆,太酷了,但結尾的節奏變化讓我無所適從。張麻子打倒了黃世讓,最後壹無所獲,兄弟女人也離他而去。他騎著白馬慢慢離開的場景讓我很孤獨。雖然最後的“起義”趨於危險…但這是姜文的電影想說的嗎?
子彈從我身邊呼嘯而過,我卻沒什麽感覺,好像沒打中。我都不想寫影評了。
姜文說“讓子彈飛壹會兒”。
電影壹開始,麻子張就向白馬開槍。槍瞄準了繩結,但沒有打斷。白馬繼續跑,繩子也不再硬了。讓“子彈飛壹會兒”,繩子終於斷了,白馬四散奔逃。在電影的最後,姜文向我開槍。白馬壹夜又壹夜在我頭上疾馳,繩子終於斷了,我才舒服。
如果妳看到那個想法畫出的暗線,妳就會明白,財神寧錯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來了。”
這麽多影評,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是最受歡迎的壹個。這個惡霸,樓主,說詞,玩“引錯”,老是拖詞,錢多的離譜。這些品質是可笑的,不必要的,不合理的。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影片的暗線幾乎被巧妙地埋在了笑料之下。看姜文專輯的朋友讓子彈飛吧,魔鬼來了,太陽可以去瑞鷹了。www.ruifilm.com在線觀看高清視頻。
問題1:故事發生在什麽時候?1920.
葛優飾演的馬縣令,進鵝城不久就說:“不行,我們來晚了。原縣令90年後已經征稅,也就是2010年”。原著裏的故事發生在193X,被姜文特意改成了1920。
問題二:黃四郎只是地主惡霸嗎?沒那麽簡單。
黃世讓交出假麻子(胡軍)礦時,說了壹大堆:“華北不知道,整個華南只有兩個限量礦”;“第壹個在辛亥革命時吹響了第壹響”;“震撼、感動、落淚”;1910,美國制造
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1910年才產生。黃四郎不僅知道辛亥革命是什麽類型的礦,還擁有唯壹的雙生礦。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扮演了什麽角色?
黃世讓參與了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人!不信?下面有證據。
問題3:張麻子只是土匪嗎?不
電影裏說的很清楚,張早年跟隨宋坡將軍(蔡鍔飾),17歲時是他的手槍隊長。出自吳江堂(考慮到蔡鍔,應該是創建於1909的雲南軍校)。蔡鍔(1916)在日本去世後,張回到中國,成為壹名綠林好漢。
蔡鍔是誰?民國開國元勛梁啟超,國防之神。1911 1911年武昌起義後的第20天,蔡鍔響應革命在雲南發動了重九起義。1915又發起了壹場保國贏元的戰役。張早年跟隨,也算是辛亥革命的元老。
張和黃石郎也是革命同誌?這部電影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四:1900壹次見面?
當張和馬邦德去參加黃世讓的鴻門宴時,黃世讓說:二十年前,我見過張麻子壹次。從影片中可以看出,黃石郎從壹開始就知道假縣令是張或張麻子。這段千載難逢的感情,對他刻意打開的大山是壹種震撼。電影絕對發生在1920。是1900年前。
黃世讓和張是在這壹年認識的嗎?那年發生了什麽?我們繼續從張17擔任蔡E手槍隊長開始。
問題是,張現在多大了,他是什麽時候認識蔡鍔的?
蔡鍔出生於1882年2月。1899年在時事學校老師唐的幫助下赴日留學,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受訓。
如果說張是在1904年之後遇到蔡鍔的,那麽張在1900年也不超過13歲。這樣的孩子應該不會引起黃四郎的註意。而且1920 33歲,好像有點嫩。蔡鍔活到了三十七歲。1899之前,蔡鍔只是16以下的學生。雖然名聲很好,但配不上手槍隊長。張才的相遇應該發生在1899-1904在財E讀書的時候。17歲的張為什麽會成為壹個留學生的手槍隊長?
據查,1900年,策劃了唐在武漢發動的“自衛軍起義”。蔡鍔聞訊回國回應老師。但是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後來唐被張之洞平了,蔡鍔在湖南逃過了這壹劫,回到了日本(其實此時他改名為蔡鍔,去學軍事了)。我還以為是這壹年張成為了蔡鍔手槍的隊長。估計是唐不放心蔡戊壹個人走,就派了張這個同齡的小夥子,給他當保鏢——“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隊長)。這樣,影片發生在1920時,張已經37歲了,這也符合人物性格。
黃石郎會在1900認識張。有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加了獨立軍的起義,並在武漢或湖南見到了蔡鍔和張。是蔡鍔把手槍戰士壹起帶到了日本,然後在日本遇到了黃壹次。
我更喜歡後者,因為黃石羅和張顯然在日本呆過很長時間。
問題5:張和黃四郎都和日本混過嗎?我也這麽認為他們都熟悉錯誤。
我先介紹壹下錯誤:
日本人不愛切肚子。他們認為把自己砍死是光榮的。但是腹部切口操作起來挺難的,紮進去特別疼。我的身體扭曲變形,滿地都是血的掙紮,死的很難看,特別丟人。所以很多情況下,剖腹手術會讓信任的朋友充當“中間人”。傑錯手持長刀站在他身後,在他用短刀切開自己腹部的瞬間,將自殺者的頭砍了下來。
大家對剖腹手術都很熟悉,但錯誤相對少見。更別說,在1920,沒有網絡和電視的年代,對日本文化不太熟悉的人根本不可能說出這兩個字。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這三個人要是供出我,我就剖腹求妳當我的錯。”張對說,“妳弄錯了。用錯人了長刀。”。兩人應該都在日本待了相當長的時間。尤其是黃石羅,好中國人沒事,剖腹產沒人能摻和。張要想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因為蔡鍔在1904回國後去日本的次數不多(其實我也不熟),而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也去不了日本。1916年8月,蔡鍔病重,赴日就醫。當時張肯定是跟著他去了日本,不過估計他這段時間對研究剖腹產沒什麽興趣。況且蔡鍔死於165438+的十月初。
回答完這五個問題,我們再來看黃世讓。他去過西方和東方。我愛拽詞,愛拿成語,國學知識也不差。如果妳把他當成本地有錢人,這些設定顯然是很蹩腳的;但如果把他看成早期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那些設定就很合適了。
黃四郎不僅僅是壹個單純的有錢人。他是壹個腐敗的前革命者,現在掌權。在雁都市,他是“政府”的代言人。
讓我總結壹下暗線:
公元1900年,張跟隨蔡鍔出使日本,與黃石郎見過壹面。
1900-1911年,張與黃世讓同在壹個革命陣營,但並無交集。
1911 10 6月10,1911年武昌起義,以黃世讓為核心成員。65438年10月30日,蔡鍔在雲南發動了重陽起義,張也是核心成員。
1911年-1920。辛亥革命勝利後,革命家黃世讓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力斂財。他投靠了強大的軍閥張(或張宗昌?其實我沒聽清楚。不可能是張小準。)有了這個靠山後,他越發肆無忌憚,敲詐勒索,以家鄉鵝市為根本苦心經營,控制了不到半個民國的鴉片貿易,大發橫財。
辛亥革命勝利後,革命家張繼續追隨蔡鍔,不圖權錢。蔡鍔於1916年死於日本。之後,張對的現狀感到失望,幹脆落草了。
1920年,張穆的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了。黃章鬥膽掀起了壹場小小的雁都市起義。勝利後,張壹無所獲,他心愛的女人帶著他的兄弟們離開了。這次“革命”,就像辛亥革命壹樣,他什麽也得不到,甚至失去了很多。他坐的椅子也遭到了其他男人的反抗。
這是姜文在這部電影中的政治隱喻。誰會加入革命?蔡鍔那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那樣的英雄會,但最後得勢的壹定是袁世凱;張這樣的人和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終受益的肯定是黃四郎。當張再次發動鵝城革命時,他不是為了金錢或權力,也不是為了女人或公眾。他對黃世讓說,“沒有妳,對我很重要”。
如果妳覺得這個比喻不夠,鴻門宴上還有壹句臺詞。“那時候?”“就像這壹刻”(謝絕聯想,請勿跨省)。
問題6:姜文想要什麽?“讓子彈飛壹會兒”
通過解決前五個問題,我們就可以理解姜文是如何同時取悅三個群體的:曉莊、沈達和觀復。那就是時差。這是壹部讓子彈飛了壹會兒才能解讀的電影。子彈裏的火藥藏在喜劇和商業的外殼下,躲過了政府的剪刀。如果他明確指出黃世讓是借助XX走上統治階級的反派,配合最後的“鵝城運動”,那麽這部《死侍》絕對比寧浩的《無人區》更慘。子彈飛出去,政府就醒了,電影就上映了。
從技術角度來說,姜文故意在每壹條重要線索後面埋下壹個包袱來轉移註意力,追求這種花了壹段時間才明白的效果。例如,張只承認自己是陳,說他與松坡將軍在壹起。還沒等觀眾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就跳出來插了嘴:“那壹年,我十七歲,她十七歲……”。在調侃大家的同時,把觀眾的註意力從“松坡”和“十七歲”的線索上轉移開。避免影片馬上被理解。
姜文的電影喜歡悄悄地涉及壹些政治,但向政府開槍無異於自殺。他要打誰?這是本文最後要討論的問題,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讀者可以把他的野心想得特別無所畏懼,但我不敢寫廢話。我覺得他把槍口對準了現在的電影行業,對準了電影行業的壹個政府發言人。
再來復習壹下姜文的那句“就算站在姜文我也能掙錢”。這種野心觀眾是看得出來的,也就不難理解有點擔心賺錢的馮小剛的這句話了。馮導在這壹點上是不是壹個調侃的人?還主動在《唐大師》裏客串,和葛優合演賺錢。(馮導不僅拍片賺錢,演穩定角色,還客串,前五分鐘就死了。)唐師爺落水身亡。葛優的馬邦則壹直冒充唐師爺生存。可以說,在電影中,葛優代表了馮小剛。馬邦德說的就是唐大師說的。這也是馮小剛說的。
唐大師想賺錢。他向誰下跪?官方發言人“黃·”。他是怎麽賺錢的?黃四爺帶頭交錢,其他人也要跟著交錢,以後把錢還給黃四爺,利潤分成三份。
張要想站著掙錢,必須先在唐師傅的配合下忽悠“黃師傅”交182萬元。
關鍵問題來了。唐大師要跪著賺錢,馮導演要跪著賺錢。
現在的電影圈,有沒有公認的政府代言人“爺爺”?如果這位先生像黃師父壹樣壞,成了中國電影的毒瘤,那就足夠好了。如果這位老爺爺能像黃師傅壹樣發了財,先致力於“指導”,再逐漸向政府靠攏,最終成為“老爺爺”,那就太好了。
有這樣的爺爺讓姜文這樣的男人有感覺嗎?“x爺爺,沒有妳對我來說很重要。”線索還在電影裏。
要理解子彈的政治隱喻,切入點在於姜文對故事發生的時間相對於原著的改變。
理解子彈真實含義的切入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人物名字的改動。
在原著中,富人黃漫的原名是黃天棒,“黃天棒”。在電影中,他被稱為黃四郎和“黃也斯”。
韓三爺,妳要有多大的膽量才能在這壹帶的制片商上留名?這部電影妳花了多少錢,尤其是1800萬?
(原來師爺都姓陳,沒有縣令。電影裏湯和馬是分別上的。會壹個“馮”,有點附帶。
電影後半段,張麻子對著黃四爺派來的馬車開了壹槍,“讓子彈飛壹會兒”。壹時間,槍聲四起。
《讓子彈飛》上映壹段時間後,最終會成為燎原之勢。其他手裏有槍的導演、編劇、演員、雜誌、評論家,都恨不得把藏在肚子裏多年的子彈射出來。
姜文必將瓦解壹個“三主王朝”和壹個“剪刀手王朝”。讓黑馬倒下,白馬才能擺脫沈重的束縛。但“姜文王朝”永遠不會到來。他會淡定地從椅子上站起來,讓別人挪開。騎著白馬悠閑地離開我們的視線,把它變成壹個傳奇。
讓子彈飛壹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