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典故。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七尺之軀成語解釋,希望能幫到大家!
漢字書寫 :七尺之軀
漢語註音 :qī chǐ zhī qū
成語出處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成語語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中性成語;用於書面語。
七尺之軀的意思 :軀:身軀;依古代的尺,成人身長七尺左右,故稱人的身軀為“七尺之軀”,指成年男子的身軀,比喻男子漢氣概。
七尺之軀的近義詞 :須眉男子、五尺男兒、人高馬大、氣宇不凡、玉樹臨風;
七尺之軀的反義詞 :短小精悍、小巧玲瓏、弱不禁風、肌瘦如柴;
七尺之軀的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人荀子倡導學習知識要消化以後才可以化為已用。他認為:在剛剛聽說他人的言論以後不要馬上就傳播出去,應該要有自已分析和思考,不應該用短淺的思維去修養七尺之軀。荀子的原話是:“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時侯人們所用的尺子比現代人用的市尺要更短,七尺高屬於中等身材,盡管說的是七尺身高,但它的含義跟高矮沒有太多的關系,只是常常用它來形容不願意隨隨便便的向別人低頭,通常用來表現大丈夫、男子漢的形態。
七尺之軀例句
後晉.劉昫(xù)等《舊唐書.太宗紀上》:“夫豈不愛七尺之軀,重百年之命?諒由君臣義重,名教所先,故能明大節於當時,立清風於身後。”
明.宋濂《文原》:“余誨人以文,丈夫負七尺之軀,其所學者,獨文乎哉?雖然,余之所謂文者,乃堯、舜、文王、孔子之文,非流俗之文也,學之固宜。”
老舍《小動物們(鴿)續》:“檢點殘軍,自嘆晦氣,堂堂七尺之軀會幹不過個小小的鴉虎子!”
七尺之軀造句
新來的領導不僅才高八鬥還有七尺之軀的身材,被婀娜多姿的'美女們稱為美男子。
天真爛漫的她打心眼得意忘形起來,因為眼前這位七尺之軀的標準男兒就要成為她的新郎。
七尺之軀的成語故事
拼音qī chǐ zhī qū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大思想家荀子特別註重學習,他對學習有獨到看法,他認為學習必須及時消化,然後才能得其精華,他舉例說如果剛聽到別人的壹些談話,不加思考與分析,就立即誇誇其談說出去,就不能用學問來修養這七尺之軀。
出處口耳之間,則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
解釋軀:身體。成年男子的身軀。
用法作主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相近詞五尺男兒
成語例句
◎ 今生不能保七尺之軀,死何故隔壹棺之土?"可見,魏晉南北朝的薄葬風氣受到前代薄葬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它是前代薄葬源流湧起的壹個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