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六書的結構分析?

六書的結構分析?

漢字結構“六書”說

關於漢字的結構,傳統有“六書”的說法。“書”古代指寫字,也指寫下的字,故“六書”從字面上講就是六種字的意思,六書說就是關於六種漢字的學說。“六書”之稱,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藝:壹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至於六書的細目,到漢代才有記載。後人在闡述六書理論時,多依朱宗萊的主張,從許慎六書的名稱而遵班固六書的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壹、 象形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筆畫,日字、月字就是這種字。

“日”字篆文象太陽形,中間壹短橫是填空隙的飾畫,無實義;“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間壹畫,也是飾畫。如考察商周文字,二字象形程度更高。然而許慎未見過商周文字,僅據篆文來作分析。

許慎的定義和例字,表明象形字有如下特點:

1. 是獨體字,即《說文解字·敘》中所謂“文”。

2. 由象形符號構成,字形近於圖畫,所畫即為字義所表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部分象形字中有飾畫。

象形字例如:

人  甲骨文象人體的側視形。

女  甲骨文象交手曲膝的婦女形。

首甲骨文象人頭側視形。金文則突出壹個眼睛,以代表整個面部,上加壹層頭皮幾根頭發,以示頭蓋。

目甲骨文象人眼形。小篆改橫為直,形已失真。

臣甲骨文象豎目形。字形畫順服的奴隸俯身時的壹只眼睛,本義指奴隸。

自甲骨文象鼻子形。小篆形已失真。後加聲符成形聲字“鼻”,以表其本義。

又甲骨文象右手形。

馬甲骨文、金文、小篆,象馬的側視形。

牛甲骨文象牛頭形。

羊甲骨文象羊頭形。

鹿甲骨文象鹿側視形。

木  甲骨文象有枝幹根梢的樹形。

水甲骨文象流水形,字內小點為水流過的山丘之屬。本義為河流通稱。

申甲骨文、戰國璽印文象閃電形,本義是電。小篆訛作兩手持壹物形。

眉甲骨文、金文、小篆象眼目上的眉毛形。

果甲骨文象樹上結有果實形。小篆將甲骨文上的三個果實省為壹個,同時加上飾畫“十”。

血甲骨文象用牲血祭祀時盛在器皿中的血滴形。

雷甲骨文象閃電中發出雷聲形。金文加形符雨成形聲字。小篆是壹個聲符被部分省略的形聲字。

甲骨文象口中門齒形。戰國金文加聲符止成形聲字。

元商代金文、甲骨文象側視之人形,突出特大的頭部,以表頭。甲骨文先把金文的上部變做壹橫畫,後又在其上加壹飾畫。

從“人”到“申”,各字的結構,全部皆象物形;從“眉”到“元”,各字的結構,則將物形附於另壹物形上,以後者為限制性條件,來讓人能判斷前者之所象。段玉裁說:“有獨體之象形,有合體之象形。”(段玉裁《說文解字》卷十五上)就是指的“人”和“眉”這兩類結構不同的象形字。然而凡是壹物,體積無論大小,或獨立,或附於它物之上,都是壹個完整的個體,構成的象形字都是獨體字,故對象形字作“獨體象形”和“合體象形”的分類,實無必要。定名也不科學。

二、 指事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意思是說,指事字壹看就可以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它的意義,上字和下字就是這種字。

他們把指事分為純粹符號性質的指事字和在象形字上加抽象的指示性符號的指事字兩類。前者基本上是由早期的符號演變而來,由極簡單的點劃所構成,如“上、下”二字以及“壹”至“九”的紀數字,後者僅有壹個獨立的偏旁,而附以並非正式偏旁的極簡單的點劃,如“本、末、刃”等字。據此可知指事字顯然有如下特點:

1. 是獨體字。

2. 有抽象的指示性符號,用以指示字義所要表達的事物。

指示字例如:

上 甲骨文以弧形為基準線,代表某壹事物,其上方的短橫為指示性符號,表示字義是位置在高處。金文改弧形為長橫,或加壹豎作飾畫。小篆改短橫為豎。

下  甲骨文構造與“上”相似而方向相反,本義是位置在低處。金文、小篆的字形變化也與“上”相同。

本  金文、小篆在木下用點或橫指出樹根之所在,本義指樹根。

末金文在木上用壹橫畫指出樹梢之所在,本義指樹梢。

朱金文、小篆在木中用點或橫指出樹的主幹之所在,本義指樹幹。後加木旁作“株”,表其本義。

亦 甲骨文在正面人形(大)的兩腋下加兩個點,以指明人的臂腋之處,本義為腋。“腋”是從肉夜聲的後起形聲字,其聲符“夜”是從夕亦聲的形聲字。

亡  甲骨文在刀上加壹豎畫,以示其鋒芒之所在,本義為刀的鋒芒,是“鋩”字的初文。小篆字形有變化,《說文》誤釋為“逃也。從入從乚。” “逃”為其假借義。

寸 小篆作又下加壹橫,以指出中醫所謂寸脈或寸口之所在。林義光《文源》:“又,象手形,壹識手後壹寸之處。”本義為寸脈、寸口。因其距手的距離,後借表長度單位,十分為壹寸。

中甲骨文在帶有或不帶有漂斿的旗桿中央加壹個圈,以指出中央部分,本義是中央、內裏。

厷甲骨文在壹條人臂上加弧形指示符號,以指人胳臂自腕至肘的壹段部位,本義是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是“肱”字的初文。

孔 金文作子上加壹符號,指示小兒頭角上有孔洞,本義當為囟門,即嬰兒頭頂骨未合縫處,也稱腦門兒。《說文》訓孔為通,應為詞義的引申,字形的假借。

身甲骨文作人上加壹弧形符號,指出身體的軀幹部分之所在,本義是身體的軀幹部分。金文字內增加了裝飾性點畫。

亟甲骨文作人上下各加壹橫畫,表示極端,為“極(極)”字初文。後篆文加口和又或攴,表疾速。

匈甲骨文在卩上加乂,表示人的胸部所在,本義是胸膛,是“胸”字的初文。

曰甲骨文在口上加壹橫畫,表示話從口出,本義是說。小篆把上面的橫畫變為豎折。

尤甲骨文在又上加壹橫畫,又為右手形,上加符號以表示手指上生出的瘤狀物,本義是壹種皮膚病,是“疣”字的初文。

指事字和象形字都是獨體字,二者區別在於字內有無抽象性指示性符號。凡字內有抽象性指示性符號的獨體字為指事字,字內除飾畫之外,只有象形符號的獨體字則為象形字。

旦 金文象旭日初升,下邊還連著地面(壹說為雲氣)之形,本義為天明、早晨。小篆字下壹橫由地面(和雲氣)變來,是象形符號。因而旦字為象形字而不是指事字。

至  甲骨文象矢落下至於地面形,本義是到、到達。字下的壹橫象地面形,為象形符號,所以至字不是指事字而是象形字。

清人段玉裁稱表示某壹類事物的獨體字為指事字;(參見8)明人王應電把字形象人處理的事的字稱為指事字,現代學者徐中舒發展王說,把字形象人為的事物的字稱為指事字;(參見9)清人王筠把為無形可象的事而造的獨體字稱為指事字;(參見10)明人吳元滿、清人朱駿聲把用其他五書都無法解釋和歸類的字都稱為指事字。

三、會意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說,會意字是並列字類即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來表現該字義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這種字。

  “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組成,許慎引《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止戈為武”,把“武”的本義解釋為制止幹戈(即戰爭)。“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會合成意,許慎釋其本義為誠實,人言必須誠實。而按現代學者研究,“止”本象人的腳,在別的會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進,所以止戈會意是持戈前進,即征伐用兵的軍事行動之意;“信”字是以“言”作形符以“人”作聲符的形聲字,而非會意字。

從許慎的定義和例釋中,可以發現其所謂會意字的特點:

1. 是合體字,由可獨立成字的偏旁組合而成。                

2. 偏旁都是形符,即表義的偏旁。  

就《說文解字》中對具體字的分析來看,會意字有兩種類型:        

1. 以形會意,即通過偏旁的形象意義來會意。例如:

休息止也,從人依木。            

杲明也,從日在木上。      

2. 以義會意,即通過偏旁的獨立詞匯意義來會意。例如:               

雀依人小鳥也,從小隹。                   

肰犬肉也,從犬肉。

從漢字的實際情況來看,西周春秋以前產生的會意字,絕大多數是以形會意的,戰國秦漢以後產生的會意字,則大體上是以義會意的。班固所謂象意,大概是說的前壹類會意字吧。

會意字例如:

析  甲骨文從木從斤。斤為斧的象形。本義是破木,即劈開木頭。

伐甲骨文從戈從人,表以戈刃砍人的頭。本義是砍殺。《說文》據小篆釋形為“從人持戈”,非是。

及甲骨文從人從又,表壹只手把前邊的人抓住。本義是趕上逮住。

光甲骨文從火在人上,表人頭頂上有火光照耀。本義是光輝。

只甲骨文從又持隹,表捕鳥在手。本義是獵得禽獸。為後世獲字初文。《說文》釋義為“鳥壹枚也”,是後起義。

秉甲骨文、金文從又持禾。本義是執持。

疒甲骨文從人從爿。爿象床形,為“牀”之初文。人旁或有數點,象人有病出虛汗。本義是疾病。小篆人訛作壹。

宗  甲骨文從宀從示,表示室內置示(即神主)。本義是宗廟。

毓甲骨文從女從倒子,表婦女生小孩,本義是生育。為“育”字之初文。

男  甲骨文從田從力。力象耒形。表示用力在田間耕作的人。本義為男子。

婦  甲骨文從女持帚。表示從事家務勞動,侍箕帚的女性。本義為婦女。

從  甲骨文從二人相隨,本義是相聽從。

比 甲骨文從二匕。匕象飯匙形,二匕放在壹起,表示並列。本義是並列。因人與匕字形近,故古人常把“比”和“從”字形混淆。《說文》釋為“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親密當是詞義的引申,字形的假借。甲骨文中“比”與“從”二字各自都正反無別,故“反從為比”非是。

步甲骨文從二止。以壹前壹後的兩腳表示徒步行走。本義是步行。

北  甲骨文從二人。以壹左壹右背對著的二人表示背離。本義是背離。作北方講,是字形的假借。

友  甲骨文從二又。以兩只右手放在壹起來表示友好相助。本義是朋友,即同誌友好的人。

劦 甲骨文從三力。力象原始的農具耒形。三耒並耕,表示合力。本義為合力。後起字恊、勰、協,壹表同心之和,壹表同思之和,壹表同眾之和。

森  甲骨文從三木。以表林木繁茂。本義是樹木眾多的樣子,即樹木叢生茂密。

以上會意字均為以形會意。它們有的形符不同,有的形符相同,人們或稱前者為異文會意,後者為同文會意。

劣從少力,本義是羸弱少力。

耷從大耳,本義是大耳朵。

歪從不正,本義是偏斜不正。

巖從山石,本義是山上的石崖。

甦從更生,本義是復蘇。這個意義初借用蘇草之“蘇”表示,後造此字。現在已作為異體字被廢除。

尟從是少。也寫作“尠”,從甚少。本義是少見、少有。這個意義最早借“鮮”字表示,後造此字。現已作為異體字被廢除。

嵩從山高,本義是高山。後借以表中嶽的山名。

昶從日永。永有長義。本義是日長。

以上會意字均為以義會意。其形符多可連讀成語,所成語即其本義。方言區的人為了書寫方言詞語的需要,古今都造過壹些方言字,其中有不少這類會意字,例如:

從不長,本義矮。音矮。

從不生,本義死。音終。

從大坐,本義隱。音穩。

  從不大,本義瘦弱。音恩。

從小人,本義小兒。音鳥。

  從人水,本義人在水上泅水。音泅。

 從大衣,本義寬大。音寬。

躉從萬足,本義整、整數、整批。音旽。

四·形聲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說,形聲字是用與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字來作形符造字,取比擬新字讀音的字即讀音與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這種字。

“江”字許慎認為其本義是長江,“從水,工聲”。“河”字許慎認為其義是黃河,“從水,可聲”。二字是用與其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水”字作形符,分別取音同音近字“工”和“可”作聲符來配合成的。

從許慎的定義和例字,可以看出其所謂形聲字的特點:

1.是合體字。

2.偏旁有的表義是形符,有的表音是聲符。

考察形聲字的形符,會發現它表示字義有兩種情況:

1.表示形聲字的本義。例如:“輝” 、“爸” 、“斧” 、“狗”等字的形符“光” 、“父” 、“斤” 、“犬”的意義,就是它們的本義。

2.表示形聲字字義的類屬。例如:從玉的形聲字中,據《說文解字》,“璧“本義是瑞玉環,“瑗”本義是大孔璧,“璜”本義是半璧,“瑛”本義是玉光,“玲”本義是玉聲,“理”本義是治玉,諸字字義不同,但跟玉都有關,“玉”作為形符,表示出它們的字義類屬。

在所有形聲字中,前壹種字數極少,絕大部分均屬後者。

形聲字例如:

裘 甲骨文初文是象皮衣形的象形字,後加聲符“又”成為形聲字。金文、小篆形符被“衣”字同化,成為從衣、又聲或求聲的形聲字。本義是皮衣。

其 甲骨文是象簸箕形的象形字。金文後在字下加聲符“幾”成為形聲字。本義是簸箕。小篆又在字上加形符“竹”,成為從竹其聲的形聲字,以表其本義。

星 甲骨文、金文初為象繁星形的象形字,當隸定為“晶”;後加聲符,成為從晶、生聲的形聲字“曐”;隸變省形為“星”。本義指天空上除太陽和月亮以外發亮的天體。晶字後來專用來表星光明亮。

罔甲骨文象漁獵用的網形,是象形字。小篆加聲符成從網、亡聲的形聲字“罔”。本義是漁獵用的網。後又加形符糸,成為從糸、罔聲的形聲字“網”,以表其義。

以上形聲字都是在壹字上增加聲符形成的,它們跟原字壹般是壹字異體的關系。增加聲符的字通行以後,原字多被廢除,少數二者分化成兩個字,如星和晶。

暮 甲骨文,從日在四屮(草的象形字)或四木中,會意字,本義是日將落時,隸定為“莫”。後在“莫”下加形符,成為從日莫聲的形聲字“暮”,以表其本義。

溢 甲骨文象器皿中有水漫出形;小篆從皿從水。二者均為“益”字,本義是水漫出。後在“益”字旁加形符,成為從水益聲的形聲字“溢”,以表其本義。

俘 甲骨文有三形,從又或廾、從子,即“孚”字,本義為俘虜、俘獲;金文從爪從子。有壹形從行省、孚聲,即“俘”字的正體,義與“孚”相同。《說文解字》謂“俘”字“從人孚聲”,“從人”當為“從彳”的訛變。

以上形聲字都是在壹字上增加形符形成的,它們跟原字壹般是古今字的關系。表原字的本義,其字內聲符具有表義示源功能。

唯 甲骨文象鳥形,即“隹”字,與“鳥”本為壹字。甲骨文、金文常借以表發語詞,後世加形符“口”,成為從口、隹聲的形聲字“唯”,其本義為應答聲。

貞 甲骨文為象鼎形的象形字,即“鼎”字,甲骨蔔辭中借以表蔔問之“貞”。後期甲骨文、金文、小篆在鼎字上加形符,成為從蔔、鼎聲或鼎省聲的形聲字,以表蔔問義。

祐 甲骨文象右手側視形,即“又”字,本義是右手。甲骨蔔辭借以表有無的“有”、保佑的“佑”、福祐的“祐”等。後在字左加形符,成為從示、又聲的形聲字,其義為天神給予的幫助,是從示、右聲的“祐”字的初文。

以上的形聲字都是在壹假借字上增加形符的,它們跟原字雖不是壹字異體的關系,兩者本義不同,但其字內聲符仍有表義示源功能,只是跟聲符字所表示的本義無關聯罷了。

釜小篆從金、父聲,本義是壹種鍋。今省作“釜”,從金省、父聲,形符被部分省略。

亭小篆從高省、丁聲,本義為設在路旁的有樓的公房。

島小篆從山、鳥聲,本義為海洋中有山的陸地。今字形從山、鳥省聲,聲符被部分省略。

時小篆從日、寺聲,本義是四季。今字形由“時”省作“時”,從日、寺省聲。

以上形聲字都是偏旁不完整,被部分省略的字。其中形符被部分省略者,後人稱為“省形形聲字”;聲符被部分省略者,後人稱為“省聲形聲字”。它們跟不省形或不省聲的初文是壹字異體的關系。

五.轉註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轉註者,建類壹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假借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意思是說,假借字是語言中壹個表達某事物的詞義,本來沒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據讀音去找壹個音同或音近的現成字來寄托這個詞義所要表達的事物,令字、長字就是這種字。

假借字例如:

而 甲骨文、金文象頷下有胡須形。本義是胡須。本為象形字,甲骨文蔔辭中借以表地名,後世典籍中借以表第二人稱代詞和連詞。

我 甲骨文象壹種帶齒的兵器形。本義是壹種兵器。本為象形字,甲骨文蔔辭中借以表第壹人稱代詞、方國名和貞人名。

余 甲骨文象以木柱支撐屋頂的房舍。本義是原始的地上住宅。本為象形字,甲骨文蔔辭借以表第壹人稱代詞。

無 甲骨文象人手持舞具跳舞之形。本義是跳舞。為“舞”字本字,是象形字。從西周金文起借以表有無之“無”。其本義另造下有兩足(止)的跳舞人形的金文即“舞”字表示。

以上假借字假借義侵奪了本義的字形。

叵 “可”字甲骨文正反無別,金文除與甲骨文同形之外,或上加壹橫作飾畫。丂本象斧柯形,借表可否之“可”,後增加形符,成從口丂聲的形聲字,金文或增飾畫。甲金文正反字義均無別,可知二字本來是異體字關系,至戰國文字也如此。《說文解字》(大徐本)釋“叵”為“不可也,從反可。”因是把此字作新附字來附在丂部字之後的,故可知它表不可的意思當在《說文解字》成書之後,即東漢以後。

後 “司”字甲骨文正反無別,從(象倒置的柶形)從口。本義是進食。正反字義無別,皆為“司”字。“君後”之“後”,甲骨文蔔辭借“毓”字表示。金文中君後的意思則始借“司”字字形表示,正反字義也無別。由此可知二字是異體字關系,表君後則為假借。《說文解字》是“司”字之形為“從反後”,由此可知至遲在東漢時二字形已各有所屬。

“永”字甲骨文象人在水中遊泳形,本義是遊泳。為“泳”字初文。後人借以表長久。直至戰國文字正反字義無別,可知二字是異體字關系。《說文解字》釋“”為“水之斜流別也,從反永。”說其本義是水的斜出的支流,從大河出來而分流。由此可知至遲在東漢時二字形已各有所屬。

夕 “月”字甲骨文象弦月之形,字內或加壹點作飾畫。本義是天體之月。因月為夜之象征,故甲骨蔔辭有借以表夜義之“夕”的。甲骨文壹至四期“月”字多不加點,“夕”字多加點;五期則“月”字以加點為常,“夕”字以不加點為常。由此可知二字是異體字關系,後來才各有所屬。

以上假借字假借義分取了本義的異體字形。這種字的六書歸類,文字學者歷來有爭議,各家歸類差別很大。例如:王筠歸入會意,呂思勉歸入象形,梁東漢歸入獨體會意,高亨歸入指事。我們認為,從字的形義關系看,用壹字的異體字中的壹個字形去專門表示本義之外的某種意義,依許慎假借說毫無疑義應歸假借,這樣歸類比起諸說來,似乎都要合理壹些,恰當壹些。

之 甲骨文上象向前的腳,下象地面,表腳離開原地前進。本義是往,到某處去。本為象形字,甲骨文蔔辭中也借以表近指代詞和地名。

休 甲骨文從人依木。本義是息止。本是會意字,甲骨文蔔辭中也借以表地名。

霖 甲骨文從雨,林聲。本義是下雨三天以上。本為形聲字,甲骨文蔔辭中也借以表地名。

祭甲骨文初為從又持肉的會意字,後加註形符成為從示的形聲字。本義是祭祀。“祭”為殷代五種祭祀系統中壹種祀典的專名。甲骨文蔔辭中也借以表方國名和地名。

以上假借字假借義和本義***同占用字形。

漢字發展史表明,最早產生的漢字是獨體的象形字和指事字。由於復雜的人事、物體的名稱、動作狀態以及很多抽象的事物要壹壹畫出或簡單地用抽象符號標誌出來,既不可能也不勝其煩,便有了憑借聲音的相同或極為相似以用代造,數義壹字的假借字產生。但是假借義壹多,就難以準確達義,區別性能就差,於是利用已有獨體字作形符的會意字形聲字以及借用其字形表義的假借字便逐漸產生,從而突破了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局限,使漢字的數量大增。然而,會意字以獨體字為意符,靠並合表示相關事物的獨體字而成,而象形字、指事字為數很少,同時並非每個獨體字都能用會意方式隨意並合成新字,因而會意字的可增數量很有限。形聲字以獨體字為形符來表示字義的範疇,再加上聲符而構成,形聲方式能產性很強,但獨體字的數量很少,這就意味著形聲字所能運用的形符很少,所能表示的字義範疇也有限,隨著社會的發展,人事物日繁,造形聲字去記錄語言中不斷產生的新詞就越來越困難。因為數量有限的獨體字無法較準確地表示出某些形聲字字義的範疇。借用會意字和形聲字字形的假借字,與借用象形字和指事字字形的假借字壹樣,也不能無限制地產生,因為壹字數義,兼職越多,表意越難明確。為了使漢字的數量和區別性能與記錄漢語的要求相適應,以合體字為形符的轉註字以及借用其字形表義的假借字便逐漸出現了,它們擴大了漢字形符的選擇範圍,使字與字並合成新字以表示壹個新意思的可能性增多,形符容易較準確地表示字義的範疇了。顯然漢字字形的發展是壹個由簡單到復雜,數量由少到多的過程,經歷了由獨體字即象形字、指事字,到以獨體字為形符的合體字即會意字、形聲字,再到以合體字為形符的合體字即轉註字三個階段,假借字不是壹個獨立的發展階段,它在上述三個階段的每壹個階段都產生,並促進著漢字的形體結構向下壹個階段發展。

傳統六書說對於人們認識和研究漢字的形義關系、構形發展和創造新字是很有價值的,許慎在完善和宣傳六書說,創建傳統的文字學理論方面功不可沒。然而六書說畢竟是壹、二千年前古人對漢字形義關系的認識和總結,不可能十全十美。首先漢字的形義關系就不止六種,古今漢字中都有不少用六書說無法解說者;其次許慎的定義用八字韻文來下,解說有不夠明確之處,易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和錯誤,壹個字屬於哪壹書往往各人有各人的說法;再者就合體字而言依許慎等古人原意分成兩個層次三個類別,雖有助於認識漢字形體結構的發展,但分類也有瑣細之嫌,不如後人作壹個層次兩個類別處理來得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