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成語大全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時期成語大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時期成語11、負重致遠:背著沈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2、樂不思蜀:比喻樂而忘本。
3、三個臭皮匠,合成壹個諸葛亮:諸葛亮:三國時蜀國劉備的軍師。比喻人多智廣。
4、物傷其類:指見到同類死亡,聯想到自己將來的下場而感到悲傷。比喻見到情況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傷感。
5、過五關斬六將:比喻克服重重困難。這是《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的故事。
6、吳下阿蒙: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壹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7、出言不遜: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8、後患無窮: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9、蔣幹盜書:蔣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幹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10、勢如破竹:比喻軍隊壹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壹樣的順利。
11、老牛舐犢: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12、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3、扶不起的阿鬥:阿鬥: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阿鬥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比喻扶持不起來的人。
14、無計可施:計:策略、辦法;施:施展。沒有辦法可用。
15、大器晚成: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16、虎踞龍盤: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17、不知有漢,何論魏晉:不知道有漢朝,三國魏及晉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長期脫離現實,對社會狀況特別是新鮮事物壹無所知。也形容知識貧乏,學問淺薄。
18、七擒七縱: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19、七步之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20、萬死不辭:萬死:死壹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壹萬次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拼死效勞。
21、兵貴神速: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2、如嚼雞肋:比喻很乏味。
23、勿怠勿忘: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記。告誡不要懈怠,不要忘記。
24、吳下阿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5、生子當如孫仲謀:孫仲謀:三國時吳主孫權。形容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
26、車載鬥量: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7、顧曲周郎: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28、巢毀卵破: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29、如魚得水: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30、才占八鬥: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31、折沖將軍:折沖:挫退敵方的戰車。三國時魏國大將樂進的封號。指英勇無比的人。
32、無名小卒:卒:古時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沒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33、堅壁清野:指餓死、困死敵人的壹種作戰方法。
34、初出茅廬: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35、髀肉復生: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36、威風凜凜:威風:威嚴的氣概;凜凜:嚴肅,可敬畏的樣子。形容聲勢或氣派使人敬畏。
37、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38、斷頭將軍: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39、妄自菲薄:妄:胡亂的;菲薄:小看,輕視。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
40、三顧茅廬: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40、無名小卒:卒:古時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沒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41、笑容可掬:掬:雙手捧取。形容笑容滿面。
42、身在曹營心在漢:比喻身子雖然在對立的壹方,但心裏想著自己原來所在的壹方。
43、先禮後兵: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44、佯輸詐敗:佯、詐:假裝。假裝敗下陣來,引人上當。
45、七縱七擒: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46、削鐵如泥:切削鐵器如同斬剁泥土壹樣。形容兵刃極其鋒利。
47、壹身是膽:形容膽量大,無所畏懼。
48、生子當如孫仲謀:孫仲謀:三國時吳主孫權。形容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
49、笑傲風月:猶言吟風弄月。形容心情悠閑自在。
50、妄自菲薄:妄:胡亂的;菲薄:小看,輕視。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
51、心懷叵測:心懷: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險惡,不可推測。
52、偃旗息鼓:偃:仰臥,引伸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53、屍橫遍野:屍體到處橫著。形容死者極多。
54、無計可施:計:策略、辦法;施:施展。沒有辦法可用。
55、推誠相見:誠:相信。指以真心對待人。
56、養精畜銳:養:休養;蓄:積蓄;銳:銳氣。保養精神,蓄集銳氣。
三國時期成語2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壹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占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壹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壹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壹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壹樣的順利。
22、車載鬥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3、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4、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5、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6、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29、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著沈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0、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三國時期成語3安營下寨
近義詞:安營紮寨反義詞:班師回朝
解釋:安:安置;營:營房;寨:防守用的柵欄。指軍隊駐紮下來。比喻建立臨時的住宿或基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眾諸侯亦陸續皆至,各自安營下寨,連接二百余裏。”
案兵束甲
近義詞:案甲休兵反義詞:
解釋:案:通“按”,手撫;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鎧甲。指停止作戰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兵精糧足
近義詞:反義詞:彈盡糧絕
解釋:兵:兵士。指兵士精銳,糧草充足。形容軍隊十分強盛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
把薪助火
近義詞:抱薪救火
解釋:把:握住;薪:柴火。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患,不但於事無補,反而使事態擴大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2回:“今求軍馬錢糧,切不可與。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博采眾議
近義詞:博采群議反義詞:獨斷專行
解釋:博:廣;議:建議。廣泛采納群眾的建議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誌·孫登傳》:“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采眾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
布衣蔬食
近義詞:粗茶淡飯、布被瓦器反義詞:錦衣玉食
用法:聯合式;作主語、定語、賓語;形容生活清苦
解釋:蔬食:蔬菜和谷類食物。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儉樸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誌·毛玠傳》:“玠居顯位,常布衣蔬食,撫育孤兄子甚篤,賞賜以振施貧族,家無所余。”
例子:家君在此數年,~,不過仍舊是儒生行徑。(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才薄智淺
近義詞:才疏學淺反義詞:博學多才
解釋:薄:淺薄。形容人的才智淺薄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某才薄智淺,不稱其職。”
操翰成
近義詞:下筆成文
解釋:操:持,拿;翰:鳥毛,借指毛筆。拿起筆來就寫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誌·徐幹傳》:“幹為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宮將文學。”裴松之註引《先賢行狀》:“幹清玄體道,六行修備,聰識洽聞,操翰成章。”
唇齒相依
近義詞:唇亡齒寒、輔車相依反義詞:不***戴天、勢不兩立
用法:主謂式;作定語;含褒義,形容國家、地區、人際之間的關系
解釋:嘴唇和牙齒互相依靠。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誌·鮑勛傳》:“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例子:高麗王倒也識見宏遠,道大宋與遼百年和好,~,不宜改圖。(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三回)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用法:復句式;作分句;比喻避嫌
解釋:經過瓜田,不可彎腰提鞋;經過李樹下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出處:三國·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例子:俗話說:“~”。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沒有什麽可擔心的。
孚尹旁達
近義詞:孚尹明達
解釋:指玉的色彩晶瑩發亮,比喻品德高尚純潔
出處: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問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
哀感頑艷
近義詞:哀慟頑艷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作品哀怨、感傷
解釋:原意是指內容淒切,文辭華麗,使愚笨和聰慧的人同樣受感動。後多用來指艷情的小說、戲曲、電影中的感人情節。
出處: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征,奏胡馬之長思,淒入肝脾,哀感頑艷。”呂延濟註:“頑鈍艷美者皆感之。”
例子:這封信卻是駢四駢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寫得異常的~。(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壹回)
買賤賣貴
拼音:mǎijiànmàiguì簡拼:mjmg
近義詞:賤買貴賣
解釋:指低價買進而高價賣出
出處:漢·張衡《西京賦》:“爾乃商賈百族,裨販夫婦。”三國·吳·薛綜註:“裨販,買賤賣貴,以自裨益。”
命若懸絲
近義詞:危在旦夕、奄奄壹息反義詞:
解釋:比喻生命垂危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6回:“吾今命若懸絲,專望救援。”
傲賢慢士
反義詞:愛才如命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指看不起有才能的人
解釋:賢:有才德的人。士:讀書人和有才幹的人。用傲慢的態度對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何期逆賊恣逞奸雄,傲賢慢士,故特來見明公。”
變生肘腋
近義詞:心腹之患、禍生肘腋
用法:緊縮式;作狀語;形容內亂
解釋:肘腋:胳肢窩。比喻事變就發生在身邊。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誌·法正傳》:“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例子:萬壹中外合謀,~,鄭國非公之有矣。(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四回)
超群絕倫
近義詞:出類拔萃、超凡入聖、超群出眾反義詞:碌碌無能、無名小卒、蕓蕓眾生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形容很不平凡
解釋:倫:同輩。超出壹般人,沒有可以相比的。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誌·關羽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例子:陳景潤在數學上的貢獻說明他數學才能~。
出言不遜
近義詞:出口傷人、血口噴人、出言無狀反義詞:謙厚有禮、彬彬有禮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說話傲慢無禮出口傷
解釋:遜:謙讓,有禮貌。說話粗暴無禮。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誌·張郃傳》:“圖(郭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例子:他~,當然不會受歡迎。
感恩戴德
近義詞:感激涕零、感恩圖報反義詞:恩將仇報、忘恩負義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戴:尊奉,推崇。感激別人的恩惠和好處。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例子:偶有壹個狡滑的民賊出來,略用些小恩小惠來撫弄他,他便歡天喜地~。(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第三回)
三國時期成語4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壹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壹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壹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望梅止渴
有壹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壹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麽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壹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壹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沈思了壹會兒,對向導說:“妳什麽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壹轉,辦法來了,他壹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壹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壹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後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選自《三國誌》)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妳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壹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壹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麽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妳說的壹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鞠躬盡瘁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壹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壹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裏,由他裁決。諸葛亮是壹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壹面和東吳結好,壹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壹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壹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桃園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壹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壹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壹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壹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清代壹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壹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表明:周瑜並不相信諸葛亮在三天內會造出10萬枝箭。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壹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妳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妳”諸葛亮說:“只望妳借給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只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余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壹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壹條,妳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只、兵卒以後,按計劃準備停當。可是壹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裏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淩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壹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只船連在壹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只頭西尾東壹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制造了壹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裏,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妳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約1萬多人,壹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壹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壹段時間後,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並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壹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余裏,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得箭10余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壹切以後,大驚失色,自嘆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