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音 yī yī dài shuǐ
釋 義 壹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出 處 《南史·陳後主紀》:“我為百姓父母,豈可壹衣帶水不拯之乎?”
示 例 香港地方,同中國大陸相離,僅僅隔~。(魯迅《而已集·略談香港》)
〖成語典故〗
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誌於統壹中國,在北方實行了壹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國力大增。而當時長江南岸的陳朝後主陳叔寶卻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雖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卻依恃長江天險,並不把這事放在心上。
壹次,隋文帝向仆射高穎詢問滅陳的計策,高穎回答說:“江南的莊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們在他們的收獲季節,揚言出兵,他們壹定就會放棄農時,屯兵防守;他們作好了準備,我們便不再出兵。這樣來幾次,他們便不會相信。等他們不作準備,我們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們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糧食不像我們北方屯積在地窖中,而屯積在茅、竹修建的倉庫中,我們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燒毀它,如果連燒幾年,陳朝的財力就大大削弱了,滅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穎的計策,經過七年的準備,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陳。出發前,他對高額說:“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夠因為壹條像衣服帶子壹佯狹窄的長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裏的老百姓嗎?”隋文帝誌在必得,派晉王楊廣為元帥,率領五十萬大軍渡江南下,向陳朝的都城建康發動猛烈的進攻,並很快就攻下建康,俘獲了陳後 主,滅掉了陳朝。
十羊九牧
楊堅
(隋朝開國皇帝)
編輯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1] -604年8月13日)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
楊堅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
十羊九牧
出處: 《隋書·楊尚希傳》:“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舉例造句: 楊伭公則雲必須直詞,宗尚書則雲宜多隱惡,十羊九牧,其令難行。 ★唐·劉知幾《史通·敘事》
南北朝時北周的楊尚希,在歷明帝、武帝、宣帝三朝為官,長期擔任要職。
隋文帝滅掉北周取代政權後,楊尚希對隋文帝也是忠心耿耿、殫精竭慮。隋文帝將壹切恢復漢制,完全改變北周鮮卑族政權的統治辦法,以適應廣大漢人的願望。其中有壹項是重新劃分行政區域,設立州郡。
但是,隋朝設立的州郡數目比秦漢時期多了壹倍,有些地方甚至方圓還不到100裏,就設幾個縣,不滿1000戶人家的壹塊小地方,卻要分屬兩個郡來管轄。這樣,官府機構當然也相應增多,官員和吏卒也成倍增加,各種州郡制度也名目繁多,這簡直使國家不勝負擔。
楊尚希對這種情況深為憂慮,向隋文帝報告了自己的意見:這種州郡過多的情況好比十羊九牧,完全沒有必要。當務之急是把重要的州郡保留下來,閑置的州郡撤並掉。這樣對國家來說,地域、人口還是這麽多,每年的租調、糧食、布匹等項收入,不會減少,而開支卻可以大大節省。並且還可以把能派上用場的賢才能人,安排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辦事效率也會明顯提高。
隋文帝於是按照楊尚希的建議,撤銷、歸並了許多州郡,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