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話和傳說
比較流行的有女媧造人、煉石補天、伏羲造八卦、結繩、神農嘗百草、黃帝戰蚩尤、成親大典、放逐丹朱、殺生九天、後稷種糧、耕山、彈琴唱南風、順妃養蠶、順定歷法、大禹治水。這些故事都發生在山西,集中在山西南部。
這些神話傳說未必可信,但卻反映了我們的祖先以狩獵采集為生,轉向農業經濟的坎坷過程。這些人物可能實際上並不存在,但這個過程確實發生過。比如女媧和伏羲本來就是兄弟姐妹,人類是他們創造的,反映了婚姻制度最原始的群婚和雜交時期的生殖行為。女神補天,反映時期已進入新石器時代,人們學會了使用陶器,於是想到把泥土變成石頭,以彌補雨天。神農嘗百草,采集經濟十分發達。他學會了挑選可食用的東西,並開始選擇和種植它們。這就是為什麽後稷種糧食,汪順把土地犁到山頂開發鄆城鹽場。姚的親民形象實際上是階級不分,首領的生活和待遇與百姓壹樣,是原始公社的歷史階段。經濟發展到糧食有余,交換出現,私有制萌芽。因此,堯的兒子企圖奪取舜的權利,先被流放,後被殺害。姚氏九天殺伐,是壹個時期天氣燥熱的寫照。大禹治水說明冰河時代過去了,溫暖的間冰期來了,雨水和融水到處泛濫,生產被破壞(山洪沖走了田地,洪水淹沒了莊稼),生命處於危險之中(水毀、洪水、泥石流)。
這些神話傳說有的有考古證據,有的有地質記載,有的可以從社會調查(18世紀以來原始部落的社會調查)中獲得。在這裏,我想指出壹個旁證,黃帝與蚩尤之戰就發生在山西。1984年,壽陽西鄉平頭溝出土了“蚩尤之戰”的舞蹈,當地稱之為“鬧鬼”(其實是儺戲的別名),蚩尤帶著24個鬼,戴著面具,穿著衣服。這種古舞留存至今,並非沒有火,而是黃帝在運城地區肢解蚩尤的旁證。如果能在運城、臨汾、長治等地仔細深入地發掘,肯定會有這種詹蚩尤的舞蹈保存,也可能在古籍中找到。
2.突出歷史典故和成語。
中國的語言文字中有很多典故,往往轉化為成語。它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凝練的文字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往往是壹個精彩歷史故事的濃縮。
我國常用成語有壹萬多條,被編輯成厚厚的字典,包括《中國成語大詞典》等版本。我沒數過有多少篇是山西的,但我看過200多頁的山西成語詞典。就我記憶所及,我會列舉壹些來自山西,被廣泛用來證明山西燦爛文化的成語典故。
在古代神話中,“精衛填海”是長治神農的故事之壹。炎帝之女神農,遊歷東海溺死,靈化為精衛鳥,持鳩山之石填東海。這個故事發生在長子以西、法九山東的壹個大湖中。
削桐封弟,是對晉祠起源的典故。當周成王的哥哥唐叔虞年輕的時候,他和壹個當國王的少年在花園裏玩耍。周成王把壹片桐葉砍成桂樹,送給虞書,並開玩笑地說:“把這桂樹送給妳,封妳為唐侯。”因為天子沒有開玩笑,他後來應驗了這個說法,稱為當時的侯。因唐代國有金泉,故改為金。從此有了晉國。
如果沒有被吃掉,吳王就砍了周,滅了殷。前大臣伯夷、舒淇不肯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布舟山。步州山在永濟南部,是中條山的終點。
晉朝的兒子重耳,春秋時被流放到秦國,娶了壹個秦國的女兒為妻。從此,兩國互相幫助,結下了友誼。最後,兩個姓氏的婚姻也被稱為秦晉的好。
三派分晉,春秋時期晉國占統治地位。後來魏、趙、韓趕超晉王室,最後三族瓜分晉國,得到周天子的承認。從此晉國滅亡,三國與齊、楚、秦、燕四國並立,並稱戰國七雄。
唇亡齒寒之時,晉國欲借虞之道滅國。宮大臣用“唇亡齒寒”的比喻來形容兩國相互依存,相互保護。壹國滅了,另壹國就不存在了,他勸說於不要借道。
魏圍攻趙,攻打趙,趙向齊國求援。齊國沒有直接出兵幫助趙,而是包圍了魏國的首都,魏軍不得不撤退自保。
名義上,秦國攻打趙國很久了,因為有老將廉頗守陣,秦國假冒說他老了沒用了,而趙括年輕能幹,於是趙把廉頗去掉,讓趙括當了將軍。結果只談軍事的趙括,讓他的四十萬士兵全部被秦國俘虜。趙兵坑位於今天的高平縣古口村,由於出土了大量的骨架,因此建立了骨架廟旅遊景點。
3.著名的故事和戲劇
中國的戲劇往往由歷史故事或小說改編而成,山西是許多歷史故事或民間故事的發源地。
《趙氏孤兒》講述了晉國忠臣趙朔被奸臣屠岸賈陷害,全家被殺的故事。只有他的兒子幸免於難,因為趙的忠仆的兒子被殺為。逃脫的吳釗被程英撫養長大,在蔚縣臧山隱居了十五年,後出來報仇,殺死了屠岸賈。這個故事被改編成各種劇本(《趙氏孤兒》或《陀氏孤兒》),甚至被翻譯成西歐文字。這部西方戲劇也在現代美國的百老匯上演,它被比作莎士比亞的《王子復仇記》。如今山西很多山區仍有“藏孤臺”等名稱,被認為是趙遺孤的藏身之處。
北宋時,縣代表與遼作戰,流傳了壹系列故事,其中不少故事被改編成名劇,如《穆》、《四郎探母》、《白發佘太君》等。木克寨位於五臺山代縣木格村(由木克改造而成,寨子在木格村南山梁上,遺址今存)。穆在渾源金龍峽布下天門陣。在五臺臺懷鎮,有五郎廟(楊五郎出家的地方)和老陽宮鈴壹關墓(九龍崗附近)。
永濟有西廂“普救寺”。張生爬過杏樹墻,進入盈盈的閨房。現在樓房還在,古杏樹已經枯萎,新杏樹依然挺立。有折子戲《抄紅》,電影《西廂記》中的插曲《滿月花》至今傳唱。
名劇《玉堂春》源於洪洞,《蘇三齊傑》中的“洪洞縣沒有好人”罵了洪洞十萬人。現在的好事者,居然站在城北的大槐樹邊上。明代,縣監獄重建,並作為旅遊景點開放。
薛,河津縣秀村人,與唐太宗、唐高宗李治等在軍事政治上均有突出貢獻。小說有《薛東征》、《薛丁山西征》、《薛剛反唐》等。故居“寒窯”也因王寶釧苦戰八年而聞名天下。
神童“司馬光砸罐子”救朋友的故事,發生在夏縣水頭鎮小朝村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