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這個詞不太好聽,而且肯定是貶義詞,所以沒有人希望自己有這個問題,也沒有人希望別人指責自己有這個問題。也是“特別”,普通人是不夠的。壹般用於“有地位的顯赫人物”,用於精通某壹領域或某壹方面的權威人士。而且,官越大越厲害的話,麻煩可不是壹點點。比如《三國演義》裏有個諸葛亮落淚斬馬謖的故事。為什麽?正是因為齊威起用司馬懿為帥,諸葛亮聽到這個消息後,認為街亭是漢中的咽喉,即要派大將駐守。馬謖已請示軍令,願擔任此職。諸葛亮再三催促,必須近水紮營;並派王平去協助。馬謖自以為兵法通,剛愎自用。他根本不考慮諸葛亮的意見,也不接受副將王的建議。他違背命令,在山頂紮營,犯了兵家大忌。結果被魏將軍張合打敗,街亭失陷。
所以,因為這種任性,本來可以成功的事情,就被搞得壹塌糊塗。
所以,因為這個剛愎自用,本來有威望的人,結果卻毀了。
所以,因為這種任性,甚至會導致國家和人民的可怕後果。
那麽,任性的人有什麽特點呢?
所有剛愎自用的人都是非常自負,傲慢,自大,壹廂情願,以自我為中心。他們都認為他們已經窮盡了真相。應該說,沒有任何“資格”和“技能”,就不可能有剛愎自用的“稱號”。這類人,有壹定的能力,在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上取得了壹定的成就,所以自信到了極點,自大,壹直自我感覺良好,達到了自戀和自大的地步。有些剛愎自用的人還是典型的自我崇拜者,把人評價為“其他的山都顯得自己是天底下的矮子。”,而且他們什麽都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這些人傲慢自大。雖然他沒有跑到大街上宣布:“上帝死了,我是神”,但他所做的,是默默宣布自己是神。
任何任性的人都是固執、守舊、偏執的。對於某個想法,那些過於專註的人,堅持下去,從不回頭,壹直認為自己在堅持原則和真理。其實他們認可的是死原則,不過是過時的教條,或者是不符合國情社情的外來框架,他們壹點彈性都沒有。這類人面對世界的發展進步,覺得不可思議或者是在瞎折騰;我自己的這種想法顯然是與時代潮流相悖的,但另壹方面又認為時代在倒退,壹代不如壹代。這類人不喜歡新事物、新人、新現象、新趨勢,視之為洪水猛獸。有時候,他們的言行比保守派更保守,比頑固派更頑固。
所有任性的人都是極度愛面子的人。這種人自尊心很強,根本不能得罪。如果有人當面反駁他,尤其是當眾反駁,他會勃然大怒,認為這是故意刁難他,故意為難他,故意惹事生非,從此他會記在心裏。這個“傷口”很難愈合,往往壹輩子都難以忘記。以後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對“攻擊者”發火。如果“麻煩制造者”在他手下工作,他會因此失去信任,會隨便找個“理由”給他穿小鞋,那麽這個人就很難再有機會“發財”了。
任何任性的人都是從不認錯的人。這樣的人從不懷疑自己的眼光和能力,有時候就是不承認自己錯了;明明事情搞得很亂,他們就是不承認;明明是自己的指導思想有問題,卻說別人誤解了他的思想...總之,黑的說成白的,錯誤變成真理,成績永遠是自己的,錯誤永遠是別人的,拒絕失敗,即使有錯誤,也是“壹指九指”“七分成績三分缺點”,所以往往是壹個巴掌拍不響,反假批評者沒有。鑒於剛愎自用的人不肯悔改,不聽別人的勸告,往往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結果會和自己當初美好的目標背道而馳。
任何剛愎自用的人都是野心勃勃的人。這種人特別善於自我肯定和自我表揚。他們做了壹點有用的事情,就會沾沾自喜,到處炫耀自己的成績,生怕別人不知道。這種人只喜歡聽好話和奉承話,不喜歡聽不同意見,也不喜歡聽反對意見。所以,壹群奉承他的小人聚集在他身邊。這些小人會在他面前為所欲為,興風作浪。這樣壹來,這種強大任性的人,就會離“忠誠”越來越遠。
任性是壹個可怕的壞習慣。它可以使人越來越不了解大地的浩瀚,離真理越來越遠,離自己的毀滅越來越近。為什麽項羽在楚漢之爭中輸給了劉邦?原因之壹是項羽剛愎自用,目中無人,輕敵其名,狂妄自大。身邊是謀士範增,自稱父之父,主張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但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對自己的意見置之不理,對劉邦假裝殷勤,渾然不覺。他反而把吳尚的線人直接告訴劉邦並反映了出來。這樣的人怎麽可能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