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考古發現,專家推測,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就開始養蠶、采絲、織布。真正表明蠶繭已被利用的是1926年陜西夏縣尹喜村出土的半個蠶繭。根據考古學家李記和昆蟲學家劉崇樂的研究,斷定它是桑蠶繭。
繭殼長約1.36厘米,寬約1.04厘米,用鋒利的刀片切掉壹部分繭。尹喜村生活在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的起源提供了實物。河姆渡遺址已經發現紡織工具,由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會晚於良渚文化。
最有影響的說法是1958年中國科學家做出的考古發現,5300年前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織品。絲綢技術被中國壟斷了數百年。由於其織造技術在當時是壹項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獨特的手感和光澤而備受人們重視,絲綢織物在工業革命前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國際貿易材料。
最早的時候,絲織品只能供皇帝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絲綢文化從地理和社會上滲透到中國文化中。它已經成為中國商人在對外貿易中不可缺少的高檔商品。起初,中國嚴格控制絲織和養蠶的技術流通,禁止流向外國。
但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朝鮮成功實現了前200年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在和田河流域(500-300年前)和印度(300年前)也成功地進行了養蠶。然而,大約550年後,羅馬帝國才得到蠶種,發展出養蠶技術。
擴展數據:
絲綢的價值;
1促進了紡織工業的發展。
本土絲綢文化反作用於本土紡織業,使其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壹系列創新和改革,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創造了新的織物類型,進壹步豐富了絲綢文化。
2.它促進了中國語言文學的發展。
絲綢文化對漢字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體現在與桑、蠶、絲有關的漢字的產生和應用以及大量的“易”字部分。在《說文解字》中,篆書共有9353個字,其中* * * *字有248個,約占篆書總數的3%。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與絲綢文化相關的成語典故,比如自己紮繭,自己做袖子,夜行,衣錦還鄉?[33]?。此外,大量的文學作品也通過描寫養蠶和絲綢來表達感情或反映社會現實,如李白的《尚墨桑》和杜甫的《白絲行》。
3.促進了民俗文化的衍生。
絲綢文化具有豐富的民俗風情。中國的蠶神崇拜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千百年來,關於蠶神的神話傳說不絕於耳,蠶神也不少。各地的正宗蠶神不下10。許多關於絲綢文化的歌曲、諺語、方言俗語都是歷史的活化,蘊含著豐富的民俗風情。許多舊習俗、社會習俗和生活禮儀習俗都與絲綢文化有關。
4.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發展。
絲綢文化已經滲透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審美情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其他藝術,甚至促進了壹些新的藝術門類的出現。
中國書畫宣紙的發明,與古代絲綢“繅絲”和“絹布”有直接關系。事實上,紙的發明仍然受到絲綢的影響。紙的本義是漂洗過程中積累的絲屑堆積成薄薄的壹層,稱為紙。受此啟發,人們用纖維代替蠶絲纖維造紙,成為中國的壹大發明。
另壹項重要的發明,印刷術,也起源於絲綢業。據考證,我國古代絲綢的凸版印刷是雕版印刷的前身,傳統印刷技術的很多部分直接來源於印刷術。紙和印刷術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書法和繪畫等許多藝術的發展。
5.它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絲綢作為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壹,通過古絲綢之路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外國文化也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使當地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中國移民多次被日本接納或被派遣使節到中國學習絲織技術。
來自中國的移民、大量的日本學生和學者隨團赴日,對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改革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隋唐時期,隋唐文化對日本社會文化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壹場史無前例的“模仿唐文化”在日本國內形成,持續了200多年。
日本文化作為反饋進入中國後,開闊了人們的精神視野,很多文化成為詩詞歌賦的題材。壹些絲綢上繪有祈求吉祥的異國神靈或傳說和故事,這些被中國工匠吸收,豐富了中國人的文化趣味。此外,絲綢作為各國的“和平使者”,曾在各國外交中發揮過關鍵作用。
各國以絲綢貿易或絲綢產品的交換為突破口,加強國與國之間的聯系,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關系,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百度百科-絲(用絲或人造絲編織或交織的織物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