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感嘆人生苦短。如何才能在這短暫的壹生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莊子告訴我們,壹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他的人生。怎樣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怎樣才能過最好的生活?
“生下來不到100歲,總會擔心自己活了壹千歲。”,“人生代代不息,江悅只是年復壹年的相似。我想知道江悅對待誰?但見長江送水。”
人生壹百年。與整個時間的流動相比,我們生命中的這段時間是微不足道的。用莊子的比喻:“天地之隙若過短,則為突然”,仿佛壹匹白馬從門縫中跑過,所以突然也是壹樣。
那麽,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時間這麽短,怎麽才能真正善待生命呢?人生什麽樣的生活最有效果?面對這個問題,莊子給我們提供了壹種態度,那就是:盛達。
面對生活,首先要有豁達的心態。這種態度將決定我們的生活質量。心態決定壹個人的狀態。真實的狀態是怎樣的?
莊子說:“活在愛裏的人,不去想自己活在什麽裏。到了天命的人,不為天命服務就沒事幹了。”“熱愛生活的人不思考自己在做什麽”是什麽意思?真正懂得生活道理的人,不會追求生活中不必要的東西。換句話說,不要用這壹生去追逐那些沒有人生價值的東西。
大家會問,既然我覺得沒有價值,我還會去追求嗎?當然,有時我們厭倦了名利,有時我們又收斂於社會的價值。為了生活中的“無所顧忌”,我們是不是為了壹口氣少追求壹些?有時候,壹個高考生被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錄取,只是因為這個專業在清華。所以,他寧願服從調整。父母自豪地說:“我兒子上清華了!”孩子說:“我戴的是清華的校徽!”“其實他心裏可能有隱痛。他真正喜歡的專業可能在他的第二誌願學校。這輩子,他錯過了。
有時候,年輕人,也許是為了娶壹個絕色女子,或者是為了嫁壹個富商,也許只是因為大家眼裏心裏的虛榮,就放棄了真愛。這輩子,他(她)錯過了。真正做到“到達人生的感覺”,不追求人生的“無所思”,不是壹件容易的事。
“熱愛生命的人,不為生命服務就是無奈”這句話是什麽意思?知道命運真相的人,是那些不去追求生活中無奈的事情,不去追求命運中無法實現的目標的人。就是放下生活中有競爭力的東西,不去在意壹個在有限的時間內真的無法實現的目標。他提醒我們,我們的內心深處有著某種強大而固執的東西。在埃爾基爾的這個地區,山裏的猴子經常去農田危害莊稼。他們的目的很簡單,無非是為了謀生,為自己儲備壹些食物。因此,這個地區發明了壹種捉猴子的方法。農民在家門口放壹點大米來引誘猴子。秘密就在於用什麽樣的容器來裝這種米。
這是壹個瓶口很大,但瓶頸很細的瓶子。瓶頸的大小很神秘,非常小,剛好可以容納壹只猴爪。然而,有壹次猴子抓了壹把米,攥緊了拳頭,拔不出來。這時,如果“盛達”,那麽猴子可以被放下,它的爪子可以被拔出來。但是沒有猴子願意這麽做。
在這個瓶子裏,自然有很多誘人的白米飯。晚上猴子來偷米,就把它細細的爪子順著瓶頸伸進去。早上妳會看到壹只猴子在那裏和瓶子打架,手裏抓著很多米,就是拔不出來。這只是猴子的照片嗎?這是壹幅世界的圖畫!
大家聽到這個故事都會笑。可是,我們有多少人手裏捧著壹把米,不肯放下,害得我們壹輩子煩惱?莊子說:“生而不能舍,去而不能止。傷心的老公!”
當生命來臨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沒有征得我們的同意就把我們帶到了這個世界。我們無法拒絕。流光想帶走我們的時間,不會說征得我們同意,我們也阻止不了。最後自然會離開。無助的來來去去是壹件多麽悲哀的事啊!關鍵是妳心裏怎麽看待自己的人生?
人們常常感嘆人生苦短,希望在這短暫的壹生中成就壹番事業。
那麽,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的時候,如何判斷自己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呢?莊子用他的寓言告訴我們:壹個人的學識和閱歷決定了妳的能力和勇氣。
莊子曾經假借孔子說過這樣的話:
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對孔子說:“我曾經跨過壹個深淵,叫商鞅。我看到擺渡人的時候,他的劃船技術是那麽的高明,簡直就像是“神行舟”,仿佛得到了神的幫助。我羨慕地問他:我能學會開船嗎?他回答:是的。但他也透露了壹個秘密,說:如果妳會遊泳,妳學劃船是很容易的;如果妳能潛水,即使妳從未見過船,妳也能劃船。我問他為什麽。但他什麽也沒說。請問老師,這是怎麽回事?孔子聽了,說:“壹個好的旅行家,可以數他的精力,忘記水。“真正的遊泳者不怕水,甚至會忘記所有的水。這樣,他在劃船的時候,就不怕了,因為即使船翻了,他的生命也有保障。為什麽會潛水的人見不到船就敢劃船?這是因為潛水員可以將海浪視為陸地上的山丘,將深淵視為前方的高岡。就算船翻了,也算是車退。他甚至可以潛到水下。他會害怕翻船嗎?
孔子告訴他的學生,這是世界上的真理。如果壹個人有很大的知識,他學習另壹種技能會容易得多。沒有經驗的人會感到不安。孔子甚至給顏回舉了壹個例子:看賭博。賭博時,有大押和小押。壹個拿瓷磚當賭註的人,他賭的自由瀟灑,反正他賭的是瓷磚;壹個賭漂亮又貴的鉤子的人,可能是不敢賭,所以不會施展,會害怕。壹個賭黃金的人肯定會神誌不清。
為什麽?這是因為他太看重外國的東西了。技巧是壹樣的。"任何重視外國事物的人在國內都是笨拙的."任何看重外來事物的人,內心壹定是笨拙的。事實上,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許多人面臨的重要選擇越多,他們就會錯過越多。他沒有輸給對手,而是輸給了自己。
很多人的失敗,真的是輸給了心裏的“在乎”二字。這種“關心”會讓我們在面對重大事件時,戰戰兢兢,束手束腳,驚慌失措。因為我們內心承受太多,所以我們承受失去。所以莊子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在有限的生命裏,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我們可以經歷很多,但是妳內心是否在乎,妳個人的經驗體系將決定妳的人生效率。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決定成敗的不壹定是壹個人的技術水平,而是壹個人的心態。
當我們患得患失的時候,當我們憂心忡忡的時候,妳所有的經驗和技能都無法得到最好的發揮。
莊子在《田子坊》中講了這樣壹個故事:逆風而行的列子列玉口,為伯昏夫人表演射箭。當他射箭時,他充滿了自豪和弓弦。然後,他把壹杯水放在胳膊肘上,拉弓射箭。第壹箭剛射出,第二箭就射出去了,第三箭已經在弦上等著了。他胳膊上的那杯水壹動也不動,李玉口呆呆地站在那裏,壹動不動。
李玉寇這樣的箭術水平不高,但這樣的人真的達到大境界了嗎?伯昏夫人不同意,說,妳射箭只能算有意射箭,不能算無意射箭。“是打壹針,不是打壹針。”博恩夫人說:我現在就去邀請妳。我們去“爬山,走在危石上,面對深淵”。讓我看看妳怎麽開槍。
博魂夫人率先登上高山,踩在風化的危石上,自己沈浸在深淵裏。然後她轉身向後倒退到深淵,直到她的壹些腳懸在懸崖上。站在這個地方,伯昏夫人邀請李雨口射箭。此時此刻,李雨口只能躺在地上,“汗流浹背”,汗流浹背。
這時伯昏夫人道:“夫為夫者,仰天,潛死,揮八極,同氣。”世界上真正有才氣的人,向上能看透蒼穹,向下能看清黃土地,對世間萬物了然於胸,任何時刻都能壹視同仁,心平氣和。他對李玉口說:妳現在眼花了,再射壹箭,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這個故事說明,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不要過於相信技能。換句話說,沒有人能離開環境而生存。當我們都面對惡劣的環境時,就看我們的內心是如何醞釀的了。當壹個人的心態可以抵消外界的恐懼時,這個人就會成為真正的勇者,這個人的技能就會有發揮的空間。如果妳的心情壹直被環境所挫敗,妳將壹事無成。
有人做過這樣壹個實驗:壹個科學家和十個實驗人員參與實驗。在壹個黑暗的房間裏,鋪了壹座木橋。科學家對實驗者說:“這個房間很暗,前面有壹座木橋。現在我帶妳過橋。妳只要跟著我就行了。”
十個人跟著教授,踩著地,穩穩地走過獨木橋,走到房間的另壹頭。這時,教授打開了壹盞燈。這些人定睛壹看,頓時嚇得倒了下去。原來,他們剛剛走過的不僅是壹座木橋,木橋下還有壹個巨大的水池。有十幾條鱷魚在池子裏來回遊動。然後教授說:“來,這是妳剛剛走過的橋。現在我要回去了,妳們有多少人願意跟著我回去?”
沒有人!他們都壹動不動地躺在那裏。教授說:“我請妳站起來。”真正的勇敢者跟隨我。”最後,至少有三個人站了出來。這三個人中,有壹個人中途瑟瑟發抖,最後蹲下蹭過了橋。還有壹個人走了幾步就下來了,最後爬了過去。只有壹個人走到那裏。教授又動員了剩下的七個人,結果他們什麽也沒說。
這時教授又開了幾盞燈,大家看到了橋和鱷魚之間有防護網的事實。教授說:“現在還有誰想跟著我上這座橋?”這壹次,五個人又站了起來。知道有保護網,他們安全地跟著教授過橋。教授問最後下來的兩個人:“妳們不是剛從這裏走嗎?”為什麽妳現在不想和我壹起走回去?”那兩個人顫抖著說,“我們壹直在想,這張網真的安全可靠嗎?"
其實這可能就是我們面對的真實生活。有時候,看不清坎坷的人生,反而可以挺過去。當妳只看到壹些表象的時候,妳就徹底懵了。而當妳真正看到生活中的安全與危險,優勢與劣勢,也許我們就會鼓起勇氣,害怕,戰勝自己。
這個時候,走路作為壹種技能還重要嗎?我們內心的判斷是最重要的。
壹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他的人生狀態。那麽,壹個人的內心最好的狀態是什麽?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莊子講了另壹個關於鬥雞的故事:
紀為國王訓練鬥雞。國王顯然喜歡鬥雞,希望紀能盡快養壹個能欺負四面八方,能打能打的鬥雞朋友。十天後,齊王去問青子:我的雞會打架嗎?
紀回答說:還沒有,因為這只雞“狂妄自大”。公雞霸氣十足,羽毛張開,眼睛亮亮的,胸中非常驕傲和憤怒。我們大多數人會想,這不是鬥雞的好時機嗎?但是真正懂得訓練雞的人說,這個時間根本不可能。
十天後,國王又問。紀青子回答:還沒有。雖然他的氣息開始收斂,但他立刻回應了其他雞的吵鬧,他還是要打,這還不夠。十天後,國王第三次問。紀青子說:還沒有。雖然他現在對外界的反應已經淡了很多,但眼裏還是有憤怒,他已經等不下去了。
十天後,國王來問。紀青子最後說:這壹次雞差不多做好了。其他的雞在叫,它已經不回答了。現在是什麽樣子?這就引出了我們生活中常用的壹個成語,叫做“呆若木雞”說這只雞被訓練得像壹只木雞。“其德完備”即精神上的凝聚,其德已內化克制。所以,這只雞壹站在那裏,任何壹只雞壹看到它都會跑開。這個時候雞就可以去鬥雞了。在《莊子》中,有許多寓言耐人尋味,因為它們提供了壹個與我們普通人截然不同的判斷體系。
我們認為,壹只雞打架,就像壹個有三面鼓的士兵。它需要趾高氣揚,充滿野心,並有必勝的意誌。而莊子給我們的境界是,當它壹層壹層地消除了所有外在的銳氣,就吸收了它內心所有的氣勢。這並不是說它沒有真正的鬥誌,而是它的鬥誌是克制的。在這個時候,它可以被稱為權得。
真正的鬥爭和勝利不在於勇敢,不在於技巧,而在於美德。
莊子講了壹個盛達木匠的故事:
這是魯的壹個木匠,名叫子青。他“砍柴做鑲嵌”。這個鑲嵌就是掛鐘鼓的架子兩邊的柱子,上面會雕刻猛獸。這種鑲嵌還有壹種解釋,說是壹種樂器,上面刻著壹只老虎。
木匠把鑲嵌做成了壹個“鬼”,看到的人都很驚訝,認為太妙了,怎麽會做得這麽好?上面的野獸栩栩如生。子清的名聲傳了出去,傳到了國君那裏,於是呂後召見了這個木匠子清,向他請教其中的奧秘。
青子很謙虛,說我是個木匠。我能有什麽招數?壹點技巧都沒有!他對呂後說:我要做這個鑲嵌的時候,不敢浪費壹點力氣,要用心齋戒。齋戒的目的是“冥想”,讓自己的心真正平靜下來。
在禁食的過程中,在禁食的第三天,我可以忘記“慶祝和獎勵我的頭銜”,也就是說,我成功後可以得到的這些東西都可以扔掉。換句話說,如果我禁食三天,我可以忘記利潤。到齋戒第五天,我可以忘記“不巧不拙”,也就是說,我不在乎別人毀我的名聲或是非,也不在乎別人說我做得好不好,也就是說,我忘記了自己的名聲。
並繼續禁食。第七天,我可以忘記自己的“四肢形態”,也就是在第七天,我可以忘記自己。這個時候,我可以忘記我是為朝廷效力的。眾所周知,為朝廷辦事緊張,有雜念就做不好。這時,我進了山。進山後,我靜下心來,尋找自己想要的木材,觀察樹木的紋理,看到合適的形狀,仿佛壹個成型鑲嵌在眼前。然後我把最合適的木頭砍回來,方便加工,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青子最後說,我所做的無非是“天人合壹”,這就是我的玄機。
木匠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有了開放的心態,才能達到最好的狀態,達到“與天和諧”,才能把事情做得最好。那麽,“合天理”到底是什麽?怎樣才能做到“天人合壹”?所謂禁食的意義是什麽?
這四個字值得記住:“合天理”。
人要用那些最符合規律的東西來對付規律,也就是人要用最符合規律的東西來對付規律。人永遠不要和法律較勁,不要違反法律,不要徒勞無功。而是要用自己清澈明了的心和壹顆世間大智慧,去看看什麽是可以“合天”的。這就是生活的效率。木匠齋戒七日,其實經歷了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忘了利益,不去想利用我的事來獲得壹個世界的利潤;第二階段,忘掉名聲,不再去想抹黑大家的是非對我們有多重要;第三種境界,忘我,其實人只有達到忘我的境界,才能做到最好。當今信息時代,真正觸動人心的新聞從何而來?從那個尖端的場景。肯定有壹群忘了生老病死的記者。他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只把傳遞消息當作自己的天職。他們發回的報告是最好的。
如果有記者在現場還在想:我的妝化好了嗎?我從哪個角度看最好?我該怎麽問:那麽,他肯定得不到好的新聞采訪。所以,真正好的職業狀態是達到忘我。所以這個木匠告訴了我們壹個簡單而神秘的道理,那就是人要做好事情要經歷三個階段:忘利、忘名、忘我。如果妳能做到這三點,妳就會知道世界大道的規則,達到“天地和諧”
妳想想,這個道理難嗎?這並不難!這只是需要我們在心裏撿起很多簡單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簡簡單單”。打破世界上很多世故的規則,打破之後,我們才能嘗到生活的本來味道。有壹個故事說得好:
壹個普通的園丁,他致力於種植各種瓜果。有壹年夏天,他用滿語收獲了壹串葡萄,這是他精心栽培的結果。它又大又甜。他非常高興,希望每個人都能分享葡萄的味道。他站在家門口,懷裏抱著壹串葡萄。只要有過路人,他就會遞上去讓別人品嘗。
壹個富商路過。園丁抱著葡萄走了過來,說道:“妳想嘗嘗我的葡萄嗎?”富商吃了,說:“這葡萄真好。妳要多少?”?我必須付錢給妳。”園丁說,“我不要錢,我只是想讓妳嘗嘗。富商說:“為什麽免費給我葡萄呢?”如果妳給我葡萄,妳必須要錢!別不好意思,來,我先給妳錢。我就買這個葡萄,慢慢品嘗!”商人強迫他壹筆錢,帶著葡萄離開了。園丁特別沮喪。這時,壹個官員走過來,他遞給我壹串葡萄,說:“嘗嘗我的葡萄怎麽樣?官員嘗了嘗,說:“妳有什麽要問我的嗎?”"?妳看到我穿官方服裝了嗎?如果妳有什麽要說的,我不能白拿妳的葡萄。快告訴我,有什麽事嗎?”園丁說:“我沒有毛病。我只想讓妳嘗嘗這葡萄!””官員說,“妳最好讓我來幫妳。不然我白拿妳的葡萄不合適。不如我幫妳放下吧!”官員放下葡萄走了。
這個園丁就更沮喪了。然後,他看到壹對恩愛夫妻走來。他想,這個年輕的女孩壹定很喜歡這種新鮮水果。他非常禮貌地對年輕女子說:“妳快嘗嘗我的葡萄怎麽樣?”少婦接過來吃了,喜上眉梢。她還沒來得及說話,丈夫就盯著園丁說:“妳這是什麽意思?園丁壹看到它,就轉身跑了,也沒問味道如何。他很沮喪。壹天,沮喪的園丁看到壹個衣衫襤褸的老人走來。他還捧著壹大捧葡萄說:“要不要嘗嘗我的葡萄?"老人接過來,壹個壹個地吃,壹邊吃壹邊稱贊,說:"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味道。這種葡萄汁多味甜,這種味道和所有葡萄都不壹樣。”他高興地吃了葡萄,然後離開了。
園丁高興極了,他覺得到了最後,只有最後壹個老人才真正明白葡萄的味道。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葡萄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卻失去了認真品嘗的欲望。我們認為這種葡萄背後壹定有某種意義,或者是為了利益,或者是名字,或者是顏色。人怎麽會沒有目的呢?所以當我們在意自己的內心時,就失去了葡萄的味道。
其實這個寓言不就是莊子給我們的啟發嗎?《莊子》告訴了我們兩千多年的真相?也就是說,人只有打破壹切世俗的心,以妳自己的本心欲望去迎接這個世界,妳才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真諦。
在這樣的世界裏,機遇和美食擺在我們面前是壹樣的,只是要求我們以怎樣的生存狀態去解讀它。人生只是壹段時間。流光在我們手裏,絕對持續時間不會太長。我們每壹個人,再優秀,也只會活到壹百歲。
不過手裏的流光質量因人而異。
這種品質不壹定是我們所想的。知識越多,財富越豐富,官位越高,他必須具備的素質就越高。相反,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回歸單純,以壹顆天真的心面對世界,讓自己的生活回歸童心的心境,我們的感情就會開放,我們的內心就會真正地斷了名和利,就像齋戒壹樣,達到淡忘;而忘我的狀態被認為是自然的。當個體的生命與道路的自然和諧相處時,我們就會在自然環境中體驗到真正純粹的生命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