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難學,語文難學!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國學的“根”。今天小宇為大家推送的這篇文章,是人大附中特級教師於樹泉在“走近文學經典,推進語文課程改革”——北京名家閱讀現場會上的發言。它告訴我們,要學好語文,必須抓住閱讀這個根本。
中國教育的“根”是什麽?
其實這不是問題,很多專家學者在他們的教育經典中都有明確的表述。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孩子生活在書的世界裏”。北京大學資深教授錢理群先生有壹個更明確、更直接的說法:“學好語文的要素很多,但最核心、最根本的途徑是閱讀”。當前中國教育乃至中國教育的種種問題,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歸結為閱讀這個“根”的喪失。
讀書之於語文教育,猶如根之於枝葉,源之於江河,基之於樓,血之於身,魂之於命。如果失去了語文教育的“根”,語文教育必然百病纏身,久久不能根治。
「教科書」是「書」嗎?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的學生整天都在看書。怎麽能說我們已經失去了根呢?教材不是書嗎?「教科書」是「書」嗎?妳能在兩者之間畫壹個等號嗎?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亟待解決。
什麽是“教科書”?用葉聖陶的話來說,“語文教材無非是範例”,也就是說,教材只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用來指導閱讀和寫作的模板和“範文”。古往今來人們所推崇的“書”,是指那些(用林語堂的話來說)能“啟迪人,去除輕蔑,獲得新知,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滋養心靈”的書。這些書和教材根本不是壹個概念。
課本不是語文課程的全部,語文也不等於語文課本。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我們必須不斷加強課程建設,而重要的途徑就是閱讀。相比中國教育,中國的教材充其量只是壹滴水,教材之外是壹片汪洋。
真正的語文教育必須擴大閱讀範圍,增加閱讀量,引導學生“讀完整本書”,把世界當成教科書,而不是把教科書當成世界。
培養閱讀興趣需要很長時間。
下面談談我們對“文學經典”的理解和把握。
第壹,關於“文學”。在向學生推薦閱讀材料時,我們以文學為主,兼顧其他書籍。
我們讓學生讀書,不是為了培養作家,而是為了增加人文積累,提高語文綜合能力,進而實現全面均衡發展。所以推薦給學生的閱讀材料範圍很廣,不局限於文學作品。
其次,關於“經典”。優先考慮“經典”,因為“經典”是時代和民族文化的結晶。但也要兼顧其他優秀作品,因為能否開展閱讀活動是培養興趣的第壹要務;在培養興趣方面,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非常重要。
古今中外堪稱經典之作的作品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深邃難懂之作。對於孩子和大人來說,接受和理解它們是相當困難的。如果妳壹上來就給孩子推薦這種工作,孩子很可能壹下子被水嗆到,從而產生畏難情緒和排斥心理,進而拒絕學習。有時候學生在接近經典的時候,有壹個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漸進過程,這就需要老師為學生走壹步。比如,為了讓孩子走近老子,讓他們先看蔡誌忠的漫畫《老子說》;為了讓孩子走近傳記,先給他們推薦明朝壹哥王陽明...濃厚的興趣過後,孩子們會壹步步靠近名著。
推薦完壹本書,我們的做法是讓孩子直接進去,完全獨立地讀,自由地讀,輕松地讀。這樣堅持下去,興趣自然會產生。興趣壹旦形成,孩子的閱讀爆發力就會產生,理解能力、領悟能力、讀寫能力都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