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枉過正,中國成語,出自南朝葉凡《仲長統傳》:“若捉清,則歸矯枉過正之檢。”指把壹個彎曲的東西拉直,斜向另壹邊。糾錯這個比喻超出了它應有的限度。
詳情請參考:/view/252817.htm。
文字矯枉過正(hypercorrect過校正)
拼音Ji m:o w m:ng Guo Zheng
解釋糾正:糾正,把壹個彎變成壹個直。浪費:彎曲。矯枉過正:超過正常限度。把彎曲的東西扭直,超過正常限度,但要彎到另壹邊。隱喻糾正的謬誤超出了它應有的限度。
比如,可能會有避謗的人,每次做過頭,都是坐視孩子放縱而不問。(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細柳》)
來源
1,南宋葉凡《仲長統傳》:“若捉清,則歸矯枉過正之檢。”[1]
2、韓棟中書《春秋故事·壹玉杯》:《春秋》無知者惡,而天興則無備,故責之有責,以正天下而直。修正者恰到好處,佛能直。知道這些就夠了。"
3、東漢班固《漢書·王侯表》卷十四:“而諸侯國自詡壹州壹縣,有數十城,宮中百官同制都,可謂矯枉過正。”
4,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臣子於法,還安身?矯枉過正,古今皆如此。"
5,張湯說《吊陳司馬叔》:“矯枉過正,害已也。”
6,李唐延壽《南史·王琨傳》:“坤避諱違太多,父尊母尊,心不容罪。鹹了就說是矯枉過正。
7、宋·晁補之《雞肋集六O代尚書侍郎二制祭魏王文》:“漢罰秦羽,非劉王,矯枉過正,尾強。”
8,關《財用》:“士大夫矯枉過正,然而自我克制,不願再談財利。”
9,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或避其謗,而各矯枉過正,坐視其子女放縱,而不問其事。”[2]
同義詞有太多,太直,太中,太多,太多。
反義詞是合適的。
成語用法正式;As謂語、賓語、從句;比喻過度糾錯,導致其他錯誤。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3]
情感中性習語[4]
常用成語的用法[5]
生產時代的古代成語
成語發音正確,不能讀成“jiāo”。[6]
成語不能因為形式正確,就寫成“迷人”或“傲慢”。廢,不能寫“至”。[7]
英語翻譯俯身向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