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四面千山,地狹人稠,三熟不養。”(康熙《王維註·休寧縣誌》“民”是“食為貴”,連“食”都成了問題,也就不可悲了,所以連極不合理的“十三四歲,扔了”也顯得合情合理。
這真的是環境所迫。當外地十三四歲的孩子在大聲朗讀或天真地玩耍時,惠州的孩子卻被父母殘忍地“扔”了出去。
把自己扔出去當學徒,學著做生意——小小年紀,就踏上了自力更生的征程,去經受風雨,去接受人生的洗禮。所以《益州山人四稿》中有“壹般人十三在市,十七在天下”的說法。
擴展數據
古徽州簡介:
徽州的原住民是“撚鳥”的山越人。他們頭上頂著壹個發髻,說著中原人聽不懂的方言。山越文化的特點是“禮儀之小”,兇悍尚武。三國時期,天高皇帝遠,徽州山民“抗山危,不服王租”,與孫權的東吳政權對峙了幾十年。
因為當時的原住民人口很少,人民的生活並不困難。後來就不行了。後來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金代的永嘉之亂,晚唐五代的安史之亂,宋代的靖康之亂,造成了三次大的移民高潮,最終使徽州成為中國封建時代少有的移民社會。
至少從唐朝開始,回民所需的糧食就“四面八方”而來。在我國歷史上,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壹直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歷史上的五大古都,其中的三個:長安、洛陽、開封,都在黃河流域,動亂的頻率非常高。
今天所謂徽州最流行的姓氏,如王、程、吳、舒、戴、胡、蔣、洪等,都是由於戰亂而從北方特別是中原地區遷移過來的。徽州山易守難攻,是中原士紳理想的避難所。
幾千年來,朝代更替、外族入侵、農民起義等引發的戰爭。壹直不斷,但很少影響到惠州,包括日本侵華——惠州,也因此成為戰亂頻仍的中國社會的天堂。
今天的人們無法詳述中國歷史上那些災難性的日子。每次中原蕩火,都有更多的中原宗族被迫大規模南遷,造成徽州人口快速增長,土地資源日益貧瘠的局面。
這些湧入的漢人,壹方面使用武力,另壹方面以中原正統文化為武器,征服和教育徽州原住民,最終在越南酋長控制下的徽州地區取而代之。唐朝以後,不僅越人的生活習俗逐漸消失,越山之名也不再見於文字。
除了避亂,也有人因為在徽州做官而定居,或者偶然到徽州旅遊,喜愛這裏的美景。這些人大多也是壹些文人或者名門望族。
作為壹個人口不斷湧入的移民社會,徽州的人地矛盾越來越尖銳,徽州人的生計日益艱難,糧食嚴重不足。進入明清以後,幾乎到了不可持續的地步。
壹年生產的糧食只能養活全境內十分之壹的人口,十分之九的人被糧食逼出來謀生。大量的糧食需要從數百裏之外的蘇州常州地區,甚至千裏之外的湖廣地區運來,所以江南的米價是徽州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