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次,孔子參加當地的祭祀儀式。儀式結束後,他踱到壹個高臺上,擡頭望去,只見遠處壹片霧氣。就這樣,他想到諸侯國爭鬥不休,周王室日漸衰弱,不禁長嘆壹聲。
他的學生閆妍問道:“先生,您為什麽嘆氣呢?妳擔心魯的未來嗎?”
孔子語重心長地說:“我沒趕上堯舜禹的時代。當時天地之間的壹切財產都歸大家所有,選出來的官員也都是有智慧有道德的人;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強調信仰和友誼。人們不僅關心自己的家庭,還關心別人的老人、孤兒和寡婦。那種社會真好!”
閆妍說:“王先生說:那時候東西都留在路上,沒人要。人們害怕自己的力量得不到貢獻。所有的財富都將歸公眾所有。必要時,人們會去拿。”
孔子接著說:“是的,這就是所謂的‘大同社會’。”
閆妍又問:“王先生曾經說過‘小康社會’。這是什麽意思?”
孔子回答說:“禹、湯、文、、成王、周公都是以禮義治國。他們以此來明辨是非,考察人的誠實與不誠實,樹立善良的榜樣,向人民揭示做人的道理。如果有人公然違反禮儀,群眾會視他為洪水猛獸,孤立他。這樣的社會叫‘小康’(它叫‘小康’)。”
閆妍說:“看來,禮節是最重要的。但是小康社會還會出現嗎?”子曰:“恐怕不易。”
“小康社會”和“大同”是儒家追求的兩個理想社會。“小康”是指用封建道德統壹天下,鞏固君臣父子夫婦等封建秩序;現在指的是豐衣足食,國家強大的社會。“大同”是儒家把原始社會理想化的不可實現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