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礎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3.中國文化中關於教師的隱喻。
什麽是教師,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起什麽作用?唐代的韓愈在他的《師說》中給了我們壹個很好的答案:老師就是老師,所以他受教於職業,以解惑。時至今日,這種說法還能符合我們新課改的要求嗎?
教師的角色可以分為積極和消極兩類:
正面:“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教師是路標”“教師是擺渡人”“教師是梯子”“教師是學生的拐杖”“教師是樂隊指揮”“教師是導演”“教師的職責是”。
負面:“教師是三大公害之壹(另外兩個是警察和醫生)”,“教師是警察(意為警察),是太平洋的警察”,“教師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和審判員”,“教師是身心虐待者”。
②教師敬業精神:“教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教師是春蠶”,“教師是甘牛”,“教師是鋪路石”,“教師是太陽”。
(3)教師的知識和能力:“給學生壹碗水,教師要有壹桶水”,“教師是水,不斷更新流動”,“教師是活的諸葛亮”。
(4)關於教師的經濟地位:“教師酸(甘肅某縣的壹句俗語,有兩層意思:壹是“窮”;二是“上架不好”)。
⑤關於師生關系:“壹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是學生的朋友”。
我們用“蠟燭”的作用來做壹個分析:
“老師是蠟燭”這個比喻,讓人既喜又憂。壹方面體現了教師職業的無私奉獻;另壹方面反映了壹種重要的師生關系,即學生比老師更重要。光是有方向的,它總是向著某個目標發光;作為老師,光只能跟著學生走,圍著學生轉,老師自身的發展沒有得到重視。其實,教師作為蠟燭,不僅要照亮別人,更要照亮自己;老師也有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學生“互相學習”;在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同時,也要發光。教和學實際上是壹個互補的過程。教師在發展學生的同時發展自己,教師在發展自己的同時發展學生。
“蠟燭論”賦予教師過高的地位,幾乎把教師抽象為壹種“聖人”。它反映了社會對教師職業的崇高期望。似乎老師可以解決學生的壹切問題,為他們“傳道、授業、解惑”。其實蠟燭的光很有限,只能照亮壹部分學生;有時甚至因為它的光線太弱而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不必把自己的作用估計得那麽高,也不必壹味順從社會的期望,把它當作巨大的負擔背在背上;妳不必像蠟燭壹樣如此悲慘地犧牲自己,耗盡自己。老師也是自然人。他們也應該關註自己的生活和發展,他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情感和愛好過著有趣的生活。如果妳認為自己是蠟燭,盲目的燃燒,蠟燭會越燒越短,總有壹天會熄滅。教師不僅要在需要的地方閃耀自己的光芒,更需要不斷給自己充電。因此,有些老師認為,與其把老師比作蠟燭,不如把老師比作長明燈,為學生的發展和自身的成長不斷充電,利人利己。
有興趣的老師可以看看陳相明的《教師的角色是什麽——教師的隱喻分析》(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1),他的文章解釋的比較詳細。
二,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四個基本理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現代教育六大目標——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相處、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壹門技能,可以說從不同角度對現代教育提出了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四個基本概念,構成了完整的語文教學指導思想。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所謂“語文素養”,是指語文知識和思想水平以及正確的情感態度。我們在理解這個概念的時候,壹定要把握兩點:第壹,要面向全體學生。二是要了解語文素養的具體內容,即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正確態度;豐富的漢語知識;發展語言能力;提高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性格;培養健全的人格。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是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前提。我們在理解這壹概念時,必須把握三點:壹是要正確處理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學生獨特體驗的辯證關系。首先要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努力學習,形成努力學習的好習慣。其次,要組織學生進行多向對話,闡述自己獨特的經歷。在對話和交流中,學生要學會傾聽,學會接受,學會提高理解。通過文本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審美情趣。第二,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過去,我們在學習語文課程時過分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和學習、考試和評價都被納入教科書和教學參考的範圍。結果老師可以教到死,學生可以學到死。實踐證明,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在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不僅包括課堂上的聽、說、讀、寫、演,還包括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第三,要正確把握漢語的特點。漢語語言文字的基本特征是以形表意,音形意結合,感情色彩濃厚。因此,在語文教育中,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走出“先系統講解語文知識,再安排相應練習”的理性教學設計誤區,註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情感陶冶功能,讓學生愛語文、學語文,讓語文教學煥發出新的生機。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基本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我們應該改變過去被動、封閉、接受的學習方式。首先,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的自主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是不完善的。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夥伴和學習問題。教師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保護好每壹個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壹個學生都快樂,都能學習。其次,現代語文學習活動是集體智慧的融合,是建立在承認個體差異並將其作為學習資源的基礎上的。在個體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第三,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是壹種探究活動。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如果只是接受而缺乏探索,那麽語文學習就不可能有創新和發展。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的探究過程就是獲取知識、方法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的探究樂趣比探究的結果更重要。從這個角度來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壹個完整的統壹體。在自主探究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達到* * *提高的目標。
4.“努力建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程”是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可靠保證。我們在理解這壹概念時,必須把握四點:第壹,從課程目標來看,語文課程不局限於語文知識的學習,而應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整體設計,使之相互滲透,融為壹體。其次,從課程時空的角度,走出傳統語文課程教科書即世界的誤區,樹立世界即教科書的語文課程新時空觀。這個世界不僅包括現實的物理世界和虛擬的網絡世界,還包括師生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第三,從課程功能來看,語文課程要盡可能滿足培養語感的需要;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需要根據社會的學習方式不斷自我調節、更新和發展,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第四,從課程類型來看,語文課程不僅包括語文學科課程,還包括語文活動課程和語文綜合學習課程。
這些理念貫穿著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發展的理念。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其內涵,並運用於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才能正確把握語文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方向。
目前,中國學科教育已經引進和正在引進的重要理論和經驗如下:
梅·布魯納的“發現法”
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法”
美國人羅傑斯的“非指導性原則”
裏皮亞傑的“活動教學法”
德根申的“範例教學法”
蘇贊科夫的“壹般發展理論”與“困難教學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
蘇沙塔洛夫的“輪廓信號圖解法”
保羅·紮洛夫的“暗示教學法”
蘇·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優化論”
梅布盧姆的“掌握學習”和“反饋學習”
美國奧蘇貝爾的“接受學習和意義學習理論”
梅喬姆斯基的“生成語言學理論”
除了上述著名理論,在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壹些從海外留學歸來的中國學者引進了人本主義、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等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論,致力於治愈中國教學長期陷入瓶頸的頑疾。
第三,做好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1.從傳授知識和權威到學習的參與者、推動者和指導者。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教學生學習任何壹門學科,絕不是往心裏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組織知識。老師不能教學生做壹個活的書櫃,而是要從求知的過程中教會他們如何思考,如何組織自己的知識,就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壹樣。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逐步形成新的能力。要求教師放下自己的權威和教師的架子,以壹個普通參與者的身份和學生壹起研究和討論教學中的各種問題。讓學生敢於挑戰課本,挑戰老師,挑戰權威,實現人生的超越。
新課程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不斷提問,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不斷提問、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使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合適的學習活動,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和個性化;創造積極的心理反轉來支持學習;幫助學生評估學習過程。
俗話說,什麽樣的師傅帶出了什麽樣的徒弟。古代哲學家墨子受染絲之人啟發,得出“染之為淡,染之為黃”的結論,諄諄告誡人們“染之不可不慎”。這幾句話是壹個道理:老師和受教育者之間是有關系的,老師的思想水平和知識素養會對受教育者產生深刻的影響。語文教師要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
語文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包括語文學科基礎知識和教育學科基礎知識兩個方面。
語文學科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語言學基礎知識、文章學基礎知識和文學基礎知識。語文教師在語言學方面的素養,並不體現在能不能用課本上的概念、定義、規律去解釋文章中那些孤立的詞、句;體現在能否掌握語文的基本特點和應用規律,能否熟練運用這些掌握的知識,發現、分析、評價壹些範文的精妙之處和壹些案例的錯誤,讓學生既學到語文的知識,又體會到語言運用的“訣竅”,變得聰明起來。
中國老師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學生學習閱讀和寫文章。但實際上,把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肢解,通過解剖屍體、拆解機器,把充滿血肉和活躍生命的優秀作品分解成壹堆堆零碎知識的教學方法,仍然隨處可見。至於文學,語文教師要有中外文學發展史和文學理論的基本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學鑒賞的基本素養。
此外,還有壹名中文老師從事教學工作。還必須具備教育學、心理學和語文教學法的基本素質,懂得教學規律,了解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具有按照教學原則靈活實施教學計劃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教育技能的必要特征之壹是隨機應變的能力。壹個語文教師在教育學科上的素養,主要不在於他掌握了多少理論知識,而在於他能將教育理論轉化為即興的教育技能,也就是說,他善於察覺教學過程中的任何微妙變化,采取相應的符合教學原則的新動作,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熟練而自然地將教學過程引向既定目標。
2.從壹個“教師”到專家型、科研型、創新型教師。
未來的教育需要“專家型、科研型、創新型”的教師,而不是“教師”。這就要求教師既不能脫離教學實踐,又要在教學中進行解決問題的研究,即在教學活動中而不是在學習中進行研究。要求語文教師承擔起語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課程鼓勵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和創新,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和豐富課程的過程,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新課程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三級管理,教師也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之壹。這樣,教師不僅是課程的消費者和被動實施者,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課程的生產者和主動設計者。這些都意味著課堂不僅是課程實施的場所,也是教育教學實驗的實驗室。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研究者。
語文老師難。語文教師不僅要熱愛語文、擅長語文(作文),還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如果說前者表明語文教師應該是“作家”,那麽後者則要求語文教師是“學者”。在中學的所有科目中,語文是最全面的,它的知識涵蓋面很廣。所以要求語文老師涉獵廣泛,努力成為“雜家”。除了紮實的語文知識外,還要有壹定的相關知識。事實是,很多語文老師不重視美學、哲學、經濟、社會、自然等學科的常識。《莊子》曰:“水不厚,大船無力擔。”向老師解釋知識的重要性。但歸根結底,壹個語文老師成為考試“專家”容易,成為名副其實的“雜家”真的很難。
所以語文老師要多讀書。語文教師應該培養他們對語文的濃厚興趣。如果壹個老師整天和書為伴,那麽這本書最好是壹些所謂的“散文書”,也就是“三教九流”。語文教師既要有為了某種目的而廣泛閱讀並從中搜索各種有用資料的能力,也要有自己翻遍各種參考書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有通過標點註釋深入研究文章,進而吸取其精華,發現其錯誤的能力。
語文老師的閱讀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壹層次,閱讀與語文課文直接相關的書籍。如著名作家傳記、原文節選、名著欣賞、名著手稿、與背景相關的史書等等。第二個層次,閱讀與中國教育相關的書籍。如語文教育學、語文心理學、語文教材、著名教育家的書籍等。比如《中學語文教學概論》、《葉聖陶語文教育隨筆》、《張誌公文集》、《中國特級名師教學思想錄》、《中學語文》壹卷,還有前蘇聯教育思想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如何培養真正的人》、前蘇聯心理學家、教育科學院院士贊科夫的《與教師的談話》。第三層次,閱讀與提高語文教師綜合素質相關的書籍。如哲學、美學、文學、思維科學、文學理論、藝術等書籍,這些書都是高品位的書籍,認真閱讀有利於增強我們的文化底蘊,提高我們的理論素養。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專家的老師當然不是好老師。不完全是為了謀生,老師要有小人物做大事的勇氣!
3.從固定模式教學向靈活個性化教學轉變。
過去教學研究中有壹種傾向,就是喜歡總結教學模式,試圖用某種模式來建構和評價教師的教學。因此,他們不太註重發現和總結教師的教學個性,用自己的意誌來規範教師的教學設計,導致教師放棄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刻意跟隨他人的“引導”。因此,教學方法被簡化、模式化和公式化。
現代教學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發展個性化教學模式,形成個性化教學。要實現個性化教學,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遵循教學規律,在了解學生心理、知識、能力特點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其次,教師要勇於創新、積累、總結、提高,用自己的個性化教學贏得學生的喜愛。
也許是學者們對“語文”和“文學”這個詞的解釋過於復雜,它只存在於教育領域,準確的說是存在於基礎教育領域的學科名稱。到了大學或者其他專業研究領域,這個詞就不存在了,變成了“中國人”“中國人”。甚至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中有壹種是最好的——中文。其他學科的研究可以算是“家”,或者加上“學”之後的“家”。如數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歷史學家等。,但我從未聽說過什麽“語言學家”或“語言學家”。有的只是“語文教育家”、“語文學者”、“作家”。
所以有人說,語文老師是最容易當老師的,認識幾個字,講幾篇統壹說法的課文,做幾張標準答案的試卷。這是真的。但正因為如此,語文老師不容易當,最容易當,卻最難當。因為做壹個有自己獨特個性的語文老師太難了。
所以,作為壹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比其他學科的教師更多地反思自己,比如寫教育日記、教學反思、教育敘事等等,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最終成為“四個壹”的老師:壹個有愛心的老師,壹個不斷學習的老師,壹個以身作則的老師,壹個關心學生行為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