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壯族打擊樂器Xi。壯族人叫郎。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陽等地。它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農民用來搗碎大米的長槽形工具。唐代劉曜在《嶺表》中記載了這種差異:廣南有壹個廳堂,以泥木為槽,壹個槽的兩邊約有十個嶺,站在男女之間,用米粒敲槽的弦,都是走音,槽聲如鼓。聽說不是宋周幾裏的《答脊代》:荊江。吃的時候把糧食拿過來放在食槽裏,聽起來像是和尚廟裏的木魚。女伴成了壹首有吉祥之意的韻文,取名“崇唐”。後來,這種廳堂發展成為慶祝新年節日和祈求豐收的舞蹈,也成為專門用於廳堂舞蹈的主要樂器。由桂圓木、壓制木等整塊硬質原木制成,形狀為長方形開口木槽。槽長200厘米,寬40厘米,高35厘米,厚6厘米,槽口朝上。木腿或鐵腿支撐在槽下的兩端。器身做工精致,槽壁外側還繪有各種花卉圖案。用木棒撞擊,每根木棒長150 cm,形狀有點類似音樂杵,兩端粗,中間握桿細,直徑只有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