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韻”字怎麽讀?

“韻”字怎麽讀?

和(hé)和(zè)和(yā)韻(yú n)

關於押韻

韻是詩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壹。詩歌中的韻稱為韻,也叫“也(西)韻”,這是壹個語音學術語。

從《詩經》《楚辭》到後來的詩詞歌賦,包括民歌、歌詞、戲曲,沒有不押韻的。韻又叫“者”,韻又叫“和者”,所以人們常說“和者韻”。

所謂韻,壹般是漢語語音音節中的元音。韻是將同壹韻部(元音相同)的詞放在詩歌(包括歌詞)規定的固定位置上,通常用在偶數句的最後壹個詞的末尾,從而形成韻,所以也叫韻腳。

漢字大部分是用拼音字母拼寫的,壹個字(音節)壹般有聲母、韻母、聲調三個部分。如“中”字用拼音字母表示,寫成“zhōng”,有些字與其元音相同,如“tong”(tōng)、“bow”(g ng)。

陸遊(宋)《十壹月四日的暴風雨》

我不為自己感到遺憾(āi),但我還是想著為我的國家捍衛輪臺(tái)。

夜臥聽風雨,鐵馬冰川夢(lái)。

句中“Ai”、“Taiwan”、“Lai”的元音都是“āi”,形成韻。第三句不押韻。

漢語拼音元音A、O、E前面還可以有I、U、ü,和它們壹起可以構成幾個元音: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ONG、ueng等。雖然元音不同,但都是主元音。

範成大(宋)《四季田園雜記》

白天耕種,晚上收獲好(má),村裏的孩子管著(jiā)。

子子孫孫沒有解決種田織布的問題,還學會了在桑陰(guā)種瓜

杜牧(唐)《金谷園》

繁華散香塵(chén),流水生草春(chūn)。

黃昏東風怨鳥,落花猶似墜樓(rén)。

“塵”、“春”、“人”都是押韻的平聲字。“chūn”的元音“n”是“uēn”的縮寫。都是平水韻《尚平聲》“十壹真”裏的字,也都押韻。

韻是為了音韻的和諧,構成了詩歌的音樂美,也便於吟誦、歌唱、記憶和背誦。

但是有時候我們讀古詩的時候,會覺得詩裏的韻不押韻,感覺有點別扭。要知道這是因為語言的發展和語音的變化。如果按照過去的發音讀,會押韻,會搭配。當然,如果我們今天用現代漢語來讀,自然會覺得不押韻。

詩的韻古已有之,但自齊梁註重四聲後逐漸形成,至唐代達到頂峰。同調(即音節中的主要元音和結尾相同)是詩人根據當時的發音使用的,後來發音越來越變,韻也不壹樣了。

古人嚴格按照韻書寫現代詩。漢字的音節有三個重要因素:聲、韻、調。韻書是根據音節的不同聲、韻、調排列漢字的工具書。根據字韻的排列,每個韻部包含若幹個同韻的字,以便寫韻時參考。這樣的韻書,其實就是壹本查閱詩詞韻腳的字典。

據文獻考證,我國最早的壹些韻書因為歷史原因已經失傳,但沒有流傳下來。隋代陸在繼承和總結前人韻書精華的基礎上,編撰了《切韻》壹書,膾炙人口。這本書是* * * 206韻,用起來太復雜了。唐朝的孫冕將《切韻》改為《唐》。押韻的標準。南宋平水劉淵結合同韻,編著《仁子新刊禮韻》壹書,共分107韻。後來王文玉(山西平水)合並為106韻,稱為“平水韻”,成為後世用韻的基礎。康熙時代編輯的《佩文韻》。

《平水韻》(培文韻)的韻部有106個韻部,列舉如下:

尚平聲(十五韻)

壹東、二冬、三江、四枝、五微、六魚、七危、八氣、九善、十灰、十壹真十二條、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夏平聲(十五韻)

壹、二、二、三菜、四、四、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壹、十二侵十三、十四鹽、十五鹹。

上聲(29韻)

壹董、二脹、三講、四篇、五尾、六語、七招、八招、九蟹、十賄、十壹寶、十二親、十三軟、十四旱、十五鋤、十六磨、十脛(脛)、十八巧十九號、二十蠍(葛)、二十壹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九

清音(三十韻)

壹得二免,宋三絳,四宅,五宅,六宮,七馬戲,八波折,九泰,十卦,十壹隊,十二震,十三問,十四願,十五約翰,十六諫,十七鈸,十八哨,十九效,二十,二十壹,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尊。

二十五道,二十六裏,二十七秦,二十八探礦,二十九燕,三十窪

入聲(十七韻)

壹宅二寢三感四性五事六月七日(他)八枝九屑。

十個毒品,十壹個陌生人,十二個錫帖,十四個逮捕,十五個組合,十六片葉子,十七個聯系人。

描述:

(1)韻書上,平仄分為上平仄和下平仄。這是因為平調多,所以分上下卷,沒有別的意思。

(2)韻表示元音的分類(範疇)。把元音相同的詞放在壹起,找出其中壹個作為代表,就是所謂的韻,比如“壹東”“二東”。

“平”在金元以後的知識界影響很大。即使在今天,現代詩歌有時押韻根據“平雲水”。關於壹個韻部的常用詞,請參考後面的附錄《古詩詞韻常用詞簡表》。

有寬韻和窄韻之分。韻部同音字多,選擇多,用韻方便。字少的叫窄韻,也叫危韻,用起來沒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不方便,所以很難有紮實的基礎和天賦。

我們今天寫近體詩,如果熟悉古韻,自然可以按照詩韻來用韻。否則不必用古韻,可以按照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韻來用韻。

目前,中國詩歌界的老詩人、老專家們在繼承“平水韻”的基礎上,通過* * *研究,集思廣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出版了《中國新韻》,將106韻合並為14韻,極大地方便了現代詩歌用韻。《中國新韻》雖然還在逐步完善,但已經改革繁榮了詩歌。

附:關於《漢語新韻》的韻部,簡單介紹如下:

中國新韻(十四韻)

壹馬壹牙壹牙

蔔兒歐歐歐

三姐ie üe

四倍愛

五微ei ui(uei)

劉浩奧奧

齊友友iu(iou)

巴漢庵庵庵

九問恩在聯合國

十唐時期的昂昂光

十壹更英(英)昂(英)朗(英)ong(英)

十二七壹二六

十三個(-i) (★)零首字母

古耜大學

這十四韻中的漢字發表在2004年第六期《中國詩歌》上。《漢語新韻》(十四韻)常用詞簡表見下文附錄二。

在現代詩歌的用韻上,主張“平水韻”和“漢語新韻”並行,作者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同時,我們強烈主張使用新的韻腳。但要註意的是,壹首詩中,舊韻不可混用,新韻要註。如果用的是舊韻,還是要求相鄰韻不能連韻,否則就是混韻,創作時要註意。

關於調配

詩格律的第二個要素是講平仄。毛澤東同誌說,“格律詩要講平仄,不要講平仄,就是不格律詩。”

什麽是調平?

平調講的是漢字的聲調,是對漢語音節聲調的研究。學習平仄首先要認識四聲,所以要從聲調入手。

漢語是聲調語言,這是漢語的特點。漢語的聲調是由語音的高低起伏和長短構成的,高低起伏是聲調的主要因素。在古代,漢字發音有四種聲調,分別是平聲、上聲、降調和入聲,分為兩類。上、下、進的組合稱為“虛”。“許”的意思是不平,“平”和“許”是兩個對立的範疇。

現代漢語普通話也有四聲,分別是:

(壹)陰平高平調。

(二)升調中的升調

(3)聲音時高時低。

(D)聲音忽高忽低。

古代漢語的四聲和今天普通話的四聲不完全壹樣,具體的形狀和發音現在也不太清楚。但按照傳統的觀點,平調是平調,上聲是上聲,降調是降調,入聲是短調。《康熙字典》前面有壹個宋公式,顯示了古代四聲的發音特點。

平聲平路莫低昂,

上面的聲音又兇又壯地喊道:

路漫漫其修遠兮,

沖進去的聲音短促而急促,

雖然這種描述不清晰不科學,但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到古代四聲發音的壹個大概,那就是:平聲要橫讀,不升不降,結尾自然拉長;上聲自下而上讀,暴力高亢,沒有結尾;去音自上而下讀,結局忽遠忽短;入聲沈悶而短促,聲音立即關閉,沒有結尾。

在古代,平勝現在已經分為尹平和陽平;上濁字,現在有壹部分變成了下濁字;只有雙音詞,現在還是雙音;入聲字在壹些地方方言中仍然存在,但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

我們現在以普通話為標準劃分平仄,通過古今四聲對比就很清楚了:

普通話四聲:平聲(尹平和楊平)

提示聲(上升聲、下降聲)

四古調:平調(上平調,下平調)

錯(上升、下降、進入)

普通話沒有入聲。入聲字在古代轉移到普通話的平仄、上聲、升調、降調,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陰陽等分,入三聲”。

從這個角度來說,古平聖人物現在雖然分為尹平和楊平,但還是平的;上聲和降調還是降調,不用背了。入聲只有壹個,那些入聲和去聲還是去聲,可以忽略。妳需要識別的是入聲發平調和升調的字,而且這類字的數量不算太多,記起來也不難。更有甚者,漢語新韻(十四韻)

詩歌是壹種可以歌唱的文學形式。註意平調可以形成節奏感和強烈的音樂美,可以增強詩歌的表達效果。

知道了四聲,就很容易解釋平調了。平就是平調(上下平調);偶音是詩歌格律中壹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偶音的兩種聲調在詩句中交替使用,使聲調多樣化,避免沈悶單調。所以,詩歌作品讀起來鏗鏘動聽。

但是平和儺在詩歌中是如何交替使用的呢?簡單來說:

第壹:平線和偶線在這句話中交互使用(交替和交替)。

第二,平仄用於對偶。

例如杜甫(唐)的《春望》第壹聯:

雖然壹個國家被分裂了,但是山川和河流依然存在,

春天樹木和草又變綠了。

他們的水平是:

它是平的,

平|平。

第壹句是“齊壹”,“過不”後面是“平山”,最後壹個音節是“壹生”。這是“平邊”在這句話中的交互使用。

第二句是平,平(城春)後面是平(草木),最後壹個音節是平(深)。這也是平仄在這句話中的交互運用。

但如果這兩句成為對聯的對句,那麽“國破”與“城春”相對,與平庸相對;“山川”對“草木”漠不關心;句末“有”等於“有深度”,是對話中“平平行”的反義詞用法。

不僅現代詩講究排比(有些古詩,像入法的古文,也講究排比),就連詞曲也離不開排比,所以了解現代詩的排比,就解決了學習詞曲排比的問題。

第三節是關於對立的

(1)什麽是對偶?

決鬥也叫對偶,平行偶。在古代,儀仗隊總是相對而立,這就是決鬥壹詞的由來。決鬥是壹種修辭方法,是詩歌格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抗就是將相似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相互襯托、對比,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壹般來說,對仗是指上(句)下(句)相對而成的對聯,所以詩中的對仗對聯也可稱為對聯。

壹首詩中的對仗主要是字面上的,不壹定是相同的句子結構(當然相同的結構更好,但有時很難做到)。在壹副對聯中,上下句字數相同,平仄對立,詞性相同,意思相近,相關或對立。造句和對偶句的詞,尤其是和句尾在同壹位置押韻的詞,不能重復(同音)。

押韻和絕句很講究對仗。如王之渙(唐)的《鷺樓》第壹聯:

群山遮住了白色的太陽,

海洋耗盡了金色的河流。

句子和對話都是字數相同的五言句。“天”是主語,名詞是相對於“黃河”而言的。“進”與“六”相對,謂語與謂語相對,動詞相對;“依山”與“入海”相對,狀語與狀語、動賓短語相對,分別修飾和描寫動詞“進”、“流”的具體狀態。詩中的意思是太陽落山在遠山旁邊,黃河奔流入海。兩個句子的結構和詞性完全相反。它的平面格式是:

甚至,甚至,

平平淡淡。

甚至詞語完全對立,是最工整最標準的對仗句。

對偶的基礎是詞的分類。根據押韻的對仗,詞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九類:

名詞形容詞動詞數詞副詞虛詞代詞方位詞顏色詞。

只有同類的詞才能形成對偶。

但以下情況應引起註意:

1.數詞,如孤、半孤、雙、單、群、馬等。,除了量詞1,2,3,百萬等,也是量詞。它們自成壹類,壹般不與其他詞對立。

顏色詞自成壹類,與其他詞並不對立。

3.趨向詞自成壹類,與其他詞並不對立。

4.形容詞和不及物動詞可以對立,形成對偶。

⒌連冕字只能和詞性相同的連冕字比較,比如“鸚鵡”、“鴛鴦”,都是名義上的連冕字;“流浪”和“雄偉”是描述性詞語;“猶豫”和“熱情”是動詞連詞。把詞和不同的詞類聯系起來,壹般不是相對的。

疊音詞、復音詞、押韻詞都要自己。

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等。應該是正確的。

為了使對偶簡潔,名詞還可以細分成幾個子類:

天文學:天、日、月、星、晨、雲、霧、風、雨、霾等。

地理範疇:山、海、河、田、地、路、山、河、峰、郊、湖、洋等。

季節類別:時、年、日、夜、月、分、日、秒、春、晨、秋、寒等。

器具類別:舟、船、盤、燈、刀、弓、燈、鼓、屏、鏡、杯等。

服裝類:衣服、皇冠、毛巾、腰帶、頭盔、襯衫、皮草、鞋子、外套、長袍、發夾、手鐲等。

動物:狗、雞、馬、猿、虎、鷹、龍、獅、象、牛、兔、鼠等。

植物:草、木、桃、梨、書、竹、麥、枝、菊、松、葉、柳等。

人際關系:父親、兒子、兒子、孫子、朋友、女兒、叔叔、侄子、丈夫、阿姨、叔叔、兄弟等。

人事類別:情、名、財、恩、仇、恥、寵、誌、利、妒、德等。

⒑體型:身體、頭、手指、法、心、肝、手、爪、唇、眉、胸、腳等。

⑴宮殿類型:房、門、窗、臺、亭、壇、宮、樓、廳、閣、亭、閣等。

5.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人、鬼、子、醜等。

名字:我、我、子、舒、兒、比、君、誰、易、玉、何等等。

方位類別:東、西、南、北、前、後、左、右、側、角、內外等。

⑸數量類別:壹、二、三、四、五、六、七、八、千、十億、組、二等。

顏色分類:朱、尺、綠、紅、白、黑、紫、青、藍、灰、丹、黃等。

⒘文藝:詩、詞、歌、賦、書、畫、經、章、文、句、簡、筆等。

專有名詞:具體的名稱、地點等。

如果這些小班能形成對抗,那就更穩定,更巧妙了。

這裏順便說壹下,我們平時說的對聯(對聯),也叫對聯,可以作為律詩中的對聯。所以對聯也要符合對仗的標準和要求(當然對聯也有自己的格律要求)。例如,我們熟悉的壹幅春聯:

五風十雨吉祥,

萬物繽紛的時候,總是春天。

這幅春聯由句子和對話組成,字數相同。詞的對仗是整齊而均勻的。

平,平,平,

扯平,扯平,扯平。

就詞性和修辭而言,它的對仗非常工整:“五風十雨”和“五彩繽紛”是兩個描寫性成語,也是主語反義詞;“五風”“十雨”“萬色”“千紅”都是描述性的、偏頗的詞組,壹句話自我糾正,壹句話相對。“嘟嘟”和“總是”是副詞和動詞的反義詞,也是謂語。“瑞”和“春”是名詞和賓語。

從句子結構來看:

五風十雨(主語)既是(謂語)又是(賓語)。

多彩的(主語)永遠是(謂語)春天(賓語)。

上下句對仗非常工整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