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中有哪些常用語?
很多諺語經常被用來考察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很多考生覺得很難。我建議妳平時不妨多積累,多總結。下面是諺語和分析,大家註意。1.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個成語說明人的能動作用是受客觀條件制約的。2、知人知面要深究: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是對事物內在本質的認識。3.知己知彼。解析:這個成語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原則。要求我們思考問題,做事堅持兩點論、二分法。再比如,“聽別人說是光明的,聽別人說是黑暗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屬於這壹類。4,攻其壹點,不及其余。分析:這個成語違反了矛盾普遍性的原則。它從片面的角度看問題,提出觀點,否定二分法。再比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壹葉不見泰山”。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分析:這個成語說明人們由於知識結構不同,對同壹件事情的看法也不同。比如壹幅《清明上河圖》,是從美學角度看的,是從經濟發展角度看的經濟學家,是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的歷史學家。6、流水不腐,家不尷尬。這個成語說明物質和運動是分不開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離不開物質。7、會看門道,不會看熱鬧。解析:這句諺語體現了唯物辯證法中的現象和本質兩個範疇。8.天災不是人造成的,禍不是天降的。解析:這句諺語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堅持規律的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壹。9、道高壹尺魔高壹丈。分析:這個成語所體現的哲學思想是:①矛盾雙方通過相互鬥爭而發展;②矛盾雙方可以互相吸收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因素。10,九層平臺,從基土開始。分析:這個成語體現了質量互變的規律。“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為山之計,必有壹失”等成語也是如此。11,天天想,晚上做夢。解析:這句話說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1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解析:這句話強調的是壹切事物都是因果關系,要求我們有意識地樹立因果觀念,增強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再比如“未雨綢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13,淮南橘是橘,淮北橘是橘。解析:這句話蘊含的哲理是:①事物是普遍相關的;(2)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③矛盾雙方(矛和盾的主次方面)在壹定條件下相互轉化。14,告別三天,互望壹眼。解析:這句話的意思是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同樣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再比如“來世牛逼”“世事不同,物是人非”。15,靠近朱者赤,靠近墨黑。解析:這句話說明了外界環境對事物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即外界因素是事物發生變化的條件。再比如,“榜單的力量是無窮的”、“名師出高徒”、“兄弟之誼害死人”都說明了外在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