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牙是粵語。吃的東西清爽有彈性,壹點都不代表難咬。是用來玩牙齒的。食物的韌性和咬碎牙齒差不多,但妳在欣賞食物的時候不會這麽說。
吃魚丸牛肉丸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到彈牙的快感。《食神》裏有個“尿尿牛肉丸”。影片描述牛肉丸彈性極佳,可以用球拍代替乒乓球。彈性非常驚人。現實中,壹個真正的手工制作的肉丸,從1米落到地上,可以彈起10 ~ 15厘米。
想讓丸子有彈性,壹定不能切原料——肉。如果像平時做肉餅壹樣用刀剁肉,肉的纖維會完全斷裂,最終產品缺乏咀嚼性。選擇新鮮的肉,有粘性,容易成型,口感和味道都很好。用棍子或錘子敲打不會切斷肉的纖維。
最好把肉末放在冰箱裏1小時以上,再拿出來打。所謂不凍不脆,這就是做丸子清爽有彈性的秘訣。
吃美食的時候,不能放下筷子大喊:好吃!壹定要說出哪裏好吃,怎麽吃才是真正的饕餮。但是我們有必要用那麽多不必要的形容詞嗎?
《康熙來了》中經常提到臺灣省美食。陳漢典每次吃飯前,蔡康永都會問:妳最近有沒有想出什麽好詞用在食物上?再也沒有彈性牙了!結果,陳漢典咬了壹口,但他不喜歡。他絞盡腦汁憋出壹句話:它的味道很濃郁,入口即化...諸如此類。
“彈牙”是食品行業的“三風”之壹,另外還有兩種“風”,即酥香軟糯風和速溶風。壹位網友在微博中吐槽:壹個美食節目的女主持人,她只有壹個字:在妳嘴裏融化。她吃榴蓮班戟在嘴裏化,吃炸糕在嘴裏化。今天,他們在火上煮驢肉,她又在嘴裏融化了。也許她有壹張在任何入口都會融化的嘴,心疼老公。
(老公:不關我的事。嘿!)
先不說被網友批評的主持人是否詞窮,這三個形容詞真的是世界上唯壹的美食嗎?
民國時,張同治寫《白門方》,寫到馬祥興《南門外美人肝鳳尾魚》:
“所謂美肝,就是把胰腺取在鴨子的腹部。因為選的極其幹凈,煮的恰到好處,其質嫩味美,無與倫比。也是名人的美顏肝。鳳尾魚的做法是將蝦的上半部分去殼,留下下半部分。炸的時候上面是白色,下面是紅色,就像鳳尾壹樣。它也煮得很好,很好吃,但人們叫它鳳尾魚。記得去年有外賓邀請他們冒雨出城,在那裏品嘗。雖然泥濘難走,但沒關系。”
鮮嫩可口,好吃才是味道,和朋友壹起冒雨出城品嘗它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吃的行為。
舒國誌的《臺北小吃筆記》寫到了新店的“面疙瘩”。冬天晚上喝壹碗,別提多舒服了。他說,這種疙瘩很像只在家裏找到的應急食品。雖然這麽好吃,對胃這麽友好,但是外面的店賣起來還是挺難的。
舒國誌問朋友對這個痘痘的感受,大多回答:我最喜歡痘痘了!-誠實簡單的回答。而舒老師說面糊之類的東西,已經教會了人們在肚子裏感受春與陽的和諧。
這種感覺既是物質的,也是形而上的。
和兩個美食家。
汪曾祺從鹹菜談文化。他說:
“從美食的角度,與其追究太子丹請荊軻吃了什麽,不如追究《春不老》;考察楚辭中的“姚輝箏”,不如品嘗湖南豆豉。與其追溯紋身的越南人是怎麽吃蛤蜊的,不如蒸壹碗幹菜,喝兩杯黃酒。我們在小說中所表達的文化,首先是當下的、活生生的;接著是昨天的,沒多久就沒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著,想得深。”
還有蔡瀾蔡勝。蔡瀾說了壹些好吃的東西,我喜歡,或者說我非常喜歡。什麽都不好吃,我討厭,我不會再吃了。乍壹看像是小學生記賬,但細究之下發現,蔡瀾閱歷豐富,前世,同吃同喝,壹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沒有“咬牙切齒”、“舌尖上的嘴化了”之類的豪言壯語,但蔡勝有本事讓看客們咂手指咽天津,欲罷不能。
蔡瀾說,今天也要好好吃飯。在他的書中,他把美味的段落描述成比事物本身更有吸引力。例如:
“我曾經在銀座酒吧喝酒,走出大街。還能看到小米糕,切成方塊,火柴盒那麽厚,放在炭爐上烤。壹下子就被烤出了小泡泡。這時候撒上醬油,混合著焦味,香極了。包在紫菜片裏,會入口,會上癮。”
沒有花言巧語,卻讓人流連忘返。日本人嚴謹內斂,也會在食物面前表現自己的感情。每次吃到好吃的,劇中的人物都免不了要張開嘴,閉上眼睛,微微皺眉,握著手,喊出“ぉぃしぃぃ!”人間美味,細細品味,用心品味,再華麗油膩的形容詞也敵不過“好吃”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