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擴展:
匡衡(生卒年不詳),東海(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人。西漢末年的宰相兼學者。匡衡的家庭世代務農,但他們非常勤奮好學。因為家境貧寒,匡衡不得不幫助別人獲得教育基金。後歷任光祿大夫、少府太子、光祿勛、神醫。漢元帝曾讓他住在廟裏當老師,教朝中官員作詩作賦。
趙建三年(前36年),丞相魏宣城病逝,匡衡繼位,封為樂安侯。前四年(前29年)因為演不好掌管秘書處的大臣石賢,要求辭職。漢成帝再三安撫,賜酒肥牛。次年,樂安後國的封地與當地的臨淮郡發生了土地糾紛。據報道,匡衡的封地占地400多公頃,他的兒子匡常因酒後殺人被捕入獄。鄺昌的弟弟聯合起來營救他。
所有的事情並發,匡衡,免冠。免官為民後,死於家中。在治國安民問題上,匡衡極力主張禮讓為國,主張先從君臣做起。要做到“民不爭”、“民不暴”、“民相親”,就要整頓吏治,做到“官醫相敬如賓”。
匡衡的人生經歷:
匡衡還提出了“減宮、省華麗飾、考制度、內外兼修、忠直、巧巧、廉守、雅送、異才、暢所欲言、溫良恭儉讓、苛薄官退”等政治主張,無疑對根治千瘡百孔的腐敗政治起到了壹定的進步作用。
匡家世代務農,但非常勤奮好學。因為家裏窮,他不得不幫助別人受教育。他當時跟壹個醫生學《詩經》。由於他的勤奮學習,他對這首詩的理解非常獨特和透徹。當時的儒生曾說,詩沒必要說。
匡說《詩經》,意思是聽講解《詩經》,能使人眉頭緊鎖,心情舒暢,可見的悟性之深。但是匡衡的事業壹開始並不順利。按照漢朝的規定,博士生壹旦掌握六經之壹,就可以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過的可以當醫生,考過二科的就是舍人太子,考過三科的只能編文學奇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