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六年級課文《螳螂捕蟬》資料

六年級課文《螳螂捕蟬》資料

《莊子·三木》:“蟬之壹瞥,使君忘身;螳螂執易,爭之,見之忘形;不同的喜鵲從中受益,見利忘義。”

春秋時期,吳國的王守孟堅持攻打楚國。有朝臣勸吳王說:“若攻楚,防禦空虛,其他諸侯國可能乘虛而入。”朝臣都認為不宜貿然出兵。但是吳王非常頑固,他甚至下令,誰敢勸阻他出兵,就要砍他的頭。

國王的侍從官的兒子想出了壹個勸阻國王的辦法。每天早上,男孩拿著彈弓在宮殿的後花園裏射鳥。就這樣,第三天早上,他終於見到了吳王。

男孩恭敬地向吳王敬禮,吳王看著打鳥的男孩,他的衣服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吳王問:“妳在這裏做什麽?衣服怎麽這麽濕?”男孩回答說:“陛下,我剛才在這個花園裏看見壹只蟬在樹上。它壹會兒喝露水,壹會兒大聲唱歌。它不知道後面有壹只螳螂。螳螂彎下腰,伸出小臂,準備抓蟬充饑。然而,螳螂不知道身後有壹只黃雀在飛。當黃雀伸長脖子時,它鋒利的嘴會啄螳螂。然而,黃雀不知道,我正拿著彈弓向它射擊。蟬、螳螂、黃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根本想不到背後隱藏的危害!”吳王聽了,沈思起來。少年所說的話讓他意識到,如果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可能會造成無窮的傷害。

於是吳王下令停止出兵,停止攻打楚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正要啄它。後人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比喻,只想到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背後的災難即將來臨。這個成語也告訴我們,做事情需要長遠的規劃和周密的計劃,短視是成不了大事的。

——本文選自《中國老故事:成語故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寫得接近母語)。

從夏商周五帝到唐宋元明清,在明確的歷史朝代背景下精心挑選了300多個成語。

100多幅生動精美的手繪插畫;

5-8歲親子閱讀,優秀親子閱讀;

8歲以上獨立閱讀,所有生詞都難發音;

《接近母語》的團隊對其進行了精心的整理和創作,用優美流暢的現代母語進行了重述,用現代價值觀進行了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