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施立十大成語和古語

施立十大成語和古語

1.教魚遊泳的故事。

解釋:

比喻在專家面前賣弄技巧。多用於自謙。

河邊采石壹堆土,李白名高千古;

有詩來來往往,在魯班面前做壹把大斧。

這是明代梅芝環所作的壹首名為《李白墓》的詩。李白,字太白,喜飲酒,人稱李辰賢,唐代大詩人。關於他的死有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比如有人說李白晚年遊歷了洞庭、嶽陽、金陵(今南京)。壹天,劃船在河邊采石(采石,在今天的安徽省當塗縣,北部與長江接壤)。夜晚,月明如晝,李白醉倒在船上。當他看到水中月亮的影子時,他俯下身去抓住它,然後掉進了河裏。有些傳說甚至更神奇。據說就在這時,河面突然狂風暴雨,出現了巨鯨,兩個仙女,手拿叮當,要李白坐在鯨背上,音樂引領,飛走了。這些傳說當然不能信,但是在采石,後來出現了很多名勝古跡。這裏不僅有李白墓,還有仙樓和捕月亭,引起了無數遊客的興趣。有些想裝優雅的遊客甚至在李白墓裏亂編問題,真是可笑。梅誌煥的這首詩,就是對這類遊客的嘲諷。他認為在壹個大詩人的墳頭上亂寫歪詩,簡直是“在魯班面前使大斧”——太大意了。

據說已經失姓的魯班,是戰國時期魯國人,又名魯。他是制作精密儀器的專家,人們稱他為“能人”。人們壹直認為他是木匠的祖先。誰敢在魯班面前炫耀用斧子的本事?換句話說,試圖在專家面前壹展身手,是壹種過於謙虛的可笑行為,被稱為“魯班門前耍斧”或“門前耍斧”。類似於“在關公面前耍大刀”的說法。

2.半途而廢的故事

解釋:半途而廢,停止前進。比喻做事有始無終。

這個成語出自《禮記》。中庸思想。君子循道,半抹(即道),廢之。我能做到。

東漢時,河南郡有壹位賢慧的女子。人們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是樂羊子的妻子。

有壹天,樂羊子在路上撿到壹塊金子,回家後把它給了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野心的人不喝偷來的泉水,因為它的名字很惡心;我寧願餓死,也不吃別人給的,叫的食物。更有甚者,撿拾別人遺失的音樂。這會玷汙這個角色。"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很慚愧,就把金子扔到了野外,去了很遠的地方找老師學習。

壹年後,樂羊子歸來。他的妻子跪下來問他為什麽回家。樂羊子說:“出門久了就想家,沒有別的原因。”妻子聽後,拿了壹把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臺織布機織出來的絲帛,都是蠶繭做的,在織布機上織出來的。壹次積壹絲,只有壹寸長;壹寸壹寸積累,就會得到壹個崗位,甚至壹匹馬。如果我今天就掐斷了,我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費了,之前的時間也白費了。”

妻子接著說:“讀書也是這樣。當妳積累知識的時候,妳應該每天獲得新的知識,從而壹天壹天地改善妳的品行。如果中途就走了,跟剪絲有什麽區別?”

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深深打動,於是又去完成學業,連續七年沒有回家。

3.分手的故事

來源:《北史·魏宗室·河間啟功傳》高祖曰:“羅陽,我大富大貴,當各奔東西。從現在開始,妳可以分支了。”

釋義:“舉起雙臂”,揚起鞭子,策馬前進。各走各的路,比喻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

故事:南北朝時,北魏有個叫漆瑗的人。他很有才華,立下了許多功勛。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為河間公。漆瑗有個兒子叫袁誌。他才華橫溢,博覽群書,是壹個有才華但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非常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不久,孝文帝接受了上尉皇帝李彪的建議,從陜西平城遷都洛陽。這樣,洛陽就成了“荊”了。在洛陽,袁誌憑借自己的才能,經常對壹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朝廷高官顯貴表示蔑視。

有壹次,袁誌出去玩,恰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快速駛來。按道理,袁誌的官位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壹直看不起李彪,不肯讓路。見他如此囂張,李彪當眾質問袁誌:“我是禦史中尉,官職比妳大得多。為什麽不給我讓路?”袁誌不買李彪的帳,說道:“我是洛陽地方官員。在我眼裏,妳只是洛陽的壹個居民。地方官員怎麽給居民讓路?”兩人各讓壹步,吵了起來。於是他們來找孝文帝評價原因。李彪說,他是壹個“建議中尉”,如何敢在洛陽當地官員對抗他,但巨然拒絕讓路。袁誌說他是首都的行政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登記在他負責的戶籍上。他怎麽可能像普通地方官壹樣給壹個帝國副將讓路?孝文帝聽了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也不能訓斥其中任何壹個,於是笑著說:“洛陽是我的首都。聽了之後,感覺妳們各有各的道理。我想妳們可以分頭去,不是嗎?”

4.三次造訪小屋的故事

漢末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曹操坐鎮朝廷,孫權扶持東吳,漢朝宗室劉備聽徐庶(三國時期著名的掘地者)和(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說諸葛亮博學多才,於是和關羽、張飛壹起帶著禮物來到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幫他為國做事。那天恰好諸葛亮出門了,劉備只好失望地折回。不久,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暴風雪第二次邀請他們。沒想到,諸葛亮又出去溜達了。張飛不想再來了。見諸葛亮不在家,便催他回去。劉備只好留下壹封信,表示對諸葛亮的欽佩,請他出山,幫助他挽救國家的危局。

過了壹段時間,劉備吃素三天,準備再次邀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可能有虛名,但可能沒有真才實學,沒必要去。張飛則主張自己壹個人打電話,沒來就用繩子捆住地面。劉備罵了張飛,第三次和他們壹起去拜訪諸葛亮。這時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打擾他。他壹直站著,直到諸葛亮醒來,才坐下來互相交談。

諸葛亮看出劉備有意為國家做事,誠心誠意請他幫忙,就出來幫助劉備建立韓曙王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邀請諸葛亮稱為“三顧茅廬”。在諸葛亮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對其大臣不懷好意,受其指控而委屈,草中照顧其大臣。”的句子。所以當世人看到有人連續幾次去那個人家裏請求他所崇拜的人幫助他時,他引用了這句話來形容他的願望和真誠的心情。也就是說,我不恥下問,我是在以空虛的心靈求賢。

5.壹張甜嘴和壹把劍的故事。

來源:《子長空元年》李為丞相,尤忌文士,或善待楊,吞其甜言蜜語。世人都說李“嘴裏有蜜,肚子裏有劍”

解讀:比喻話好聽,甜如蜜,但肚子裏有害人的情節。

故事:唐玄宗李是“兵部尚書”和“刺史”的官邸,是宰相的職位。

這個人如果有才華還不錯,寫字畫畫都不錯。但是說到道德,就太可怕了。他嫉妒心強,損人不利己,凡是才華比他好,威望比他高,權力地位差不多的人,他都會不擇手段地排斥和打擊。對唐玄宗來說,他有壹種填充和奉承的技巧。他極力遷就玄宗,用各種方法討好自己寵愛的妃子和信任的宦官,獲得他們的寵愛和支持,以保住自己的地位。李在與人接觸的時候,總是在外表上表現出壹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裏說著壹些美好的“善意”的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狡猾,經常在暗地裏害人。例如,有壹次,他假裝真誠地對他的同事李說:“華山出產很多黃金。如果能開采出來,將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帝還不知道。李以為這是事實,趕緊跑去建議玄宗趕緊開礦。唐玄宗聽了非常高興,馬上把李叫來商量。李對說,“我早就知道這壹點。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麽能隨便開采呢?別人勸妳我的,恐怕是惡意的;我幾次想告訴妳這件事,但我不敢開口。”玄宗被他的話感動了,認為他真是壹個忠誠愛國的臣子。相反,他對伊勢不滿,逐漸疏遠他。就這樣,憑著這壹特殊的“本事”,李當了十九年的宰相。後來司馬光在編《資同治鑒》時,對李進行了評價,指出他是壹個居心叵測的人,這是很符合實際的。

6.睡在月桂樹上的故事。

春秋時期,吳越之間發生了壹場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把他送回越國首都會稽。勾踐在坐臥的地方掛了壹個膽囊,晚上躺在稻草上,對著膽囊。每天晚飯的時候試試gall。總是問自己:“妳忘了被打敗的屈辱嗎?”就這樣,勾踐和佟甘* * *和* *同歸於盡。經過十年的發展生產,積蓄力量,經過十年的訓練,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了夫差,滅了吳國。

7.向別人學習的故事。

春秋時期,越國有壹個名叫的女孩。她很美很漂亮,動作很感人。他心臟痛。他生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捂著胸口,眉頭緊鎖。因為人們喜歡她,所以她病態到在人們眼中嫵媚可愛。在石的鄰村,有壹個長得很醜的女孩叫東石,她總是想方設法打扮自己。有壹次我在路上遇見石,我看見石用手捂著胸口,皺著眉頭,很美。她覺得難怪別人說她漂亮,所以才這樣表現。如果我做這個姿勢,我壹定會變美。於是她模仿施的病。結果人家壹看到她就醜,現在變成了這個瘋瘋癲癲的樣子。像見了鬼壹樣,他們趕緊關上門。

8.防微杜漸故事

解釋:防患於未然,杜絕事態發展。

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丁弘傳》。若由官府負責作揖,杜漸防萌,兇妖滅之,危害消之。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後執政。她的哥哥竇憲官是壹名將軍,任命竇的兄弟為文武官員,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很多大臣都很著急,都為韓家捏了壹把汗。丁洪部長就是其中之壹。

丁洪很有學問,對經典著作很有研究。他對竇太後的專權非常憤怒,決心為國家除掉這個禍害。幾年後,天空中出現了日食。丁洪當時就帶著這種不祥之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對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而皇帝早就有了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很快就罷免了竇憲的官職,竇憲和他的兄弟們自殺了。

在他給皇帝何的最後壹本書中,說,如果皇帝親自整頓政治,他應該註意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就防止事故發生,以消除隱患,使國家能夠保持長治久安。

9.買禮物還珍珠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商人,專門賣珠寶。有壹次他去齊國賣首飾。為了生意好,首飾暢銷,他特意用珍貴的木材做了很多小盒子,雕刻裝飾得很漂亮,讓盒子會散發出壹種香味,然後把首飾放在盒子裏。壹個來自鄭的人看到裝有寶珠的盒子精致而美麗。問了價格後,他買了壹個,打開盒子,拿出裏面的寶貝,還給了珠寶商。

10雄辯的故事

來源:《王進·巖雲書·郭象傳》:“聽象如懸河瀉,無窮無盡。”

釋義:《懸河》,瀑布。說話像瀑布壹樣。形容口才也比喻非常健談。

故事:晉朝時,有壹位大學者,名叫郭象。

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壹個很有才華的人了。特別是他能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壹些現象,然後冷靜思考其中的道理。所以他的知識非常淵博,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後來,他潛心研究老莊學說,對老莊學說有深刻的理解。過了壹些年,朝廷派人壹次又壹次地邀請他。他實在無法拒絕,就答應了,去朝鮮等郎。當他到達北京時,由於他的知識豐富,他能夠清楚地談論壹切。此外,他的口才非常好,非常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每當人們聽他講話時,他們都感到津津有味。當時有個上尉,叫王彥,非常欣賞郭襄的口才。他經常在別人面前誇獎郭襄,說:“聽郭襄的話,就像壹條倒掛的河,源源不斷地傾瀉下來,永不枯竭。”郭襄的口才說明了這壹點。後來人們形容人“能說會道”,善於說話。壹旦他們交談,河水倒掛著湧出,從未停止。

11負荊請罪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大強國,史稱“戰國七雄”。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是最強大的。秦經常欺負趙。有壹次,趙王派大臣的仆人藺相如去秦國談判。藺相如在晉見秦王時,憑著自己的機智和膽識,為趙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看到趙國有這樣的人才,不敢再小看趙國。趙王看藺相如這麽能幹。他被封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很器重藺相如,對趙將軍廉頗大發雷霆。他想:我為趙打拼,掙的錢不是和藺相如壹樣多嗎?藺相如張著嘴,有什麽了不起的本事,地位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他氣憤地說:“要是讓我撞見藺相如,我就當面為難他,看他能把我怎麽樣!”

廉頗的話傳到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馬上命令手下以後遇到廉頗的手下,壹定要讓路,不要和他們吵架。他坐車出去了。只要壹聽說廉頗在前面,就讓馬車夫把車開到巷子裏,等廉頗過去。

廉頗的人看到上卿就這樣放走了他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他們看到藺相如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的手下受不了這個氣,就對藺相如說:“妳的職位比廉將軍高。當他罵妳的時候,妳避開他,讓他走,他就不再把妳當回事了!這樣下去我們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與秦王相比,誰更勝壹籌?”大家都說:“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道:“是!我不怕秦王,那我還怕連將軍嗎?要知道,現在的秦國是不敢打趙國的,因為國內文臣武將是團結的。我們兩個就像兩只老虎。如果兩只老虎打架,其中壹只會受傷甚至被打死,這就給了攻擊趙的好機會。妳想想,重要的是國家,還是個人面子?”

藺相如的手下聽了,非常感動。他們看到廉頗的手下,都很謹慎,總是放他們走。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羞愧萬分。他脫下袖子,露出肩膀,背著刺,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給藺相如跪下,雙手捧著荊條,要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趕緊雙手把廉頗扶起來,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讓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好的朋友。這兩個人文筆嫻熟,為國而戰,秦國更不敢欺負趙。“負荊請罪”成了成語,意思是向別人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