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趙薇成語

趙薇成語

桂陵和馬嶺之戰

桂林之戰可以用“圍魏救韓”來解讀;馬嶺之戰可以用“降竈誘敵”來概括。桂林之戰在前,馬嶺之戰在後。馬嶺之戰戰敗後,龐涓被迫自殺!

這兩個例子充分體現了孫子“顯能而不顯能,顯能而不用”的思想。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是戰國中期齊魏之間的兩次著名戰爭。當時的齊國軍事家孫臏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孫武“避實擊虛”、“攻其所存”、“使人而不使人”、“示敵”的作戰指導思想,采取了“圍魏救趙”、“批康破壞”、“減竈誘敵”等巧妙戰術,先後在桂林、馬嶺壹帶打敗了強大的魏國。這兩場戰爭對結束魏在中原的霸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對戰國時期整個戰略格局的變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登基後,任命李悝、吳起、西門豹、段幹木等人進行各種改革。通過改革,魏很快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魏惠王登基後,繼承了侯文和武侯的霸權,繼續積極向外擴張。魏國的崛起和稱霸,直接損害了楚、齊、秦等大國的利益,引起了這些國家的普遍恐懼和嫉妒,尤其是齊國和魏國的矛盾。正是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下,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爆發。

當時魏以主力攻打趙,兩軍相持了壹年多。當邯鄲局勢危急,趙、魏雙方都很疲憊的時候,認為出兵抗擊魏軍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正式任命田忌為總指揮官,孫臏為軍師,指揮齊軍救援趙。田忌打算直奔邯鄲與魏軍主力作戰,以救趙魏。孫臏不贊成這種迎頭痛擊的戰術,提出了“批康耍花招”、“躍馬上梁”的正確策略。他說:要解開糾結的絲線,不能用手使勁拉;想解決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加打架。派兵清剿也是如此。不采取硬碰硬的辦法,而是采取“批判長處,攻擊短處,避實就虛,直擊要害”的方法,讓敵人感到形勢不利,有後顧之憂,自然會掃清缺口。孫臏進壹步分析說:現在魏國和趙國連年征戰,魏軍的精銳部隊得知自己在趙國,壹些老弱傷殘的士兵留在了自己的國家。根據這種情況,他建議田忌迅速進軍魏國的首都大梁,切斷魏國的主要道路,並攻擊其空曠的地方。他以為這樣壹來,魏軍就會被迫退回李以保全自己,而齊軍則可以壹舉解救趙之圍,同時還可以讓魏軍疲於奔命,從而最終將其擊敗。

田忌虛心采納了孫臏“批評康,耍手段”的作戰建議,率領齊軍主力迅速向魏國首都挺進。大梁是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此時,它正處於危急關頭。魏軍要以少部分兵力控制剛剛歷盡艱險攻克的邯鄲,龐涓率主力匆匆救援大梁。此時齊軍已將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定為預定作戰區域,迎擊魏軍歸途。由於長期進攻趙,魏軍耗費了大量兵力,並進行了長途行軍。士卒們筋疲力盡了。面對占據主動優勢、休整良好、士氣旺盛的齊軍的攔截,他壹下子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困境,最終遭到了嚴重的失敗。它所占領的邯鄲等趙國的土地,有得有失。

戰國中期,魏國實力強於齊國,軍隊強於齊國。所以荀子說:“齊國武功不能接魏國兵卒。”但齊軍最終在桂陵之戰中重創魏軍。除了齊戰略方針的正確和孫臏高明的作戰指揮藝術,沒有別的原因。戰略上,齊國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救趙的意圖,使趙決心抵抗魏軍,把魏軍拖了回來。及時向項嶺次要方向進行佯攻,使魏軍陷入多線作戰的被動局面;正確把握魏趙疲憊的有利時機,果斷出擊。在作戰指揮上,孫臏能夠正確地分析敵我形勢,選擇恰當的作戰方向,攻敵於死地,既有生機又有空虛,迫使魏軍退回李救援。然後他利用空檔,做了壹個漂亮的封鎖,壹舉拿下,自始至終牢牢掌握了主動權。此外,大將田忌虛心聽取意見,從善如流,也為孫臏實施英明的作戰指揮,取得勝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至於魏軍的失敗,還在於他在戰略上沒有把握住諸侯國的動向,長期努力建城,導致兵荒馬亂,後方空虛。再加上作戰指揮被動,讓對手牽著鼻子走,最後被打得壹敗塗地。

魏軍雖然在桂陵之戰中大敗,並未恢復元氣,但仍有相當的實力。公元前342年,它窮兵黷武,出兵攻打比它弱小的兄弟邦。韓國自然不是魏國的對手,危急之下,派出使節向齊國求援。

韓國受到齊國援助承諾的鼓舞,竭盡全力抵抗魏軍的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國告急。齊威王抓住魏漢俱疲的機會,任命田忌為總指揮官,田嬰為副指揮官,率領齊軍直奔梁。孫臏在齊軍的作用和桂陵之戰壹樣:充當軍師,居中調度。魏大喜,乃齊也。不用說,他又氣又怨。於是我決定放過韓國,把我的兵轉投齊軍。它的意思不言而喻:好好教訓壹下齊國,讓它以後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攻打朝鮮的魏軍撤退後,命太子沈為大將軍,龐涓為大將軍,率領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余萬大軍撲向齊軍,企圖與齊軍決壹死戰。此時齊軍已進入魏國縱深地帶,魏軍緊隨其後,壹場惡戰在所難免。這場仗怎麽打,孫臏胸有成竹,如果指揮得當。鑒於邴巍的堅韌和良好的戰鬥技能,他總是輕視齊軍的實際情況,並正確地判斷魏軍會以輕敵為榮,急於戰鬥,不計後果。據此分析,孫臏認為擊敗看似強大的魏軍是完全有把握的。其方法無非是巧妙地利用敵人輕敵的心理,示錯敵,誘敵深入,然後出其不意地給他致命壹擊。他的想法得到了領主田忌的完全贊同。所以我們在仔細研究戰場地形條件後,決定降竈誘敵,伏擊殲滅。戰爭的進程完全按照齊軍預定的計劃進行。齊軍壹接觸到魏軍剛,就立刻假裝戰敗撤退。為了誘使魏軍追擊,齊軍根據孫臏的預先部署,施展了“減竈”的妙計。第壹天挖了65438+萬人煮飯竈,第二天減為5萬竈,第三天減為3萬竈,造成了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量逃跑的假象。

龐涓雖曾師從孫臏於同壹位老師鬼谷子先生,但水平比孫臏低了不少。壹連追了三天下來,看到齊軍為避戰而退,天天砍竈,不禁得意忘形,武斷地認定齊軍士氣低落,士卒逃跑過半。於是他留下步兵和輜重,只帶了壹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日夜追趕齊軍。孫臏根據魏軍的行動,判斷出魏軍會在日落之後前往馬嶺(今郯城壹帶)。馬嶺地區道路狹窄,樹木茂盛,地勢險要,真的是伏擊的獨特優勢。於是孫臏利用這壹有利地形,選擇了齊軍擅長射擊的1000弓箭手埋伏在道路兩側。約定晚上以火為號壹起射箭,讓人剝下路邊壹棵大樹的皮,在上面寫上“龐涓死在此樹下”的字樣。龐涓的騎兵,果然在孫臏的時間裏提前進入了齊國的伏擊區。龐涓看到剝了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上火把照明。話還沒念完,齊就弩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向魏軍,魏軍頓時驚慌失措,兵敗如山倒。龐涓疲憊不堪,見敗局已定,壹怒之下自殺。齊軍乘勝追擊,連續擊敗魏軍,前後消滅65438+萬余人,俘虜了魏軍主教練沈親王,馬嶺之戰以魏軍慘敗告終。

馬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示假藏真”、欺敵犯錯誤、埋伏聚殲的典型成功範例。為了取得戰鬥的勝利,齊軍不僅把握了拯救朝鮮的恰當時機,而且與將領們密切配合,正確預測戰場和戰鬥時間。善於“顯形”和巧妙設伏是關鍵因素。所謂“割竈”,是這場戰爭中“顯形”的主要方式。實際上是孫武“明其不可,明其不可用”和“占便宜等”等“悖論”原則的實際體現。

齊國在桂陵之戰,特別是隨後的馬陵之戰中的大勝,從根本上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從此,魏壹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而齊國則是百戰百勝,發展迅速,成為當時數壹數二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