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春秋末曾子的《禮記大學士》,原文摘錄:
如果古之欲明顯優於天下,先治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庭團結起來。如果妳想讓妳的家人在壹起,妳應該先修剪妳的身體。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確,先真誠。如果妳想真誠,先讓他知道。知識存在於事物之中。物盡人皆知,人盡皆知而真誠,真誠而正直,正直而正直,訓練有素而儀表堂堂,儀表堂堂而治理有方,儀表堂堂而治理有方。
翻譯:
在古代,人們要想在世界上發揚高尚的美德,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欲治其國者,必先調其家;欲調家者,必先修身;欲修身者,必先正己心;欲正其心,必先使心誠。
想把想法變成現實的人,首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方法是探索事物。只有在探索事物之後,我們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認識真理,修正我們的思想,培養我們的道德品質,調整我們的家庭,治理我們的國家,讓世界在我們的思想真誠之後變得和平。
擴展數據
總體思路:
《大學》重點論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的重要關系。八項的主題是“紀、知、誠、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壹步拓展。這種人生觀要求註重個人修養,擁抱積極的目標。這種培養和要求主要是基於儒家道德。
贊賞:
《大學》提出,欲超世者,必經八個環節(即朱的大學“八項”):紀、知、誠、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中,修養之上,“敬事、知行、誠正”重在心性的修養;繼以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是君子的行為準則和政治準則。
《大學》將八項按順序排列,主要不是規定實施的時間順序,而是確定八項之間的關系。
它指出,只有把家族和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條,才能獲得經驗,才有資格治理國家;治家族,治封地,首先要以身作則,修身養性;修身養性,壹定要端正思想,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遵守外在的行為準則。
正確的思想應該是真誠的,心靈純潔的,排除各種自私的雜念;說實在的,壹定要學習知識,提高認識,才不會陷入無知和偏執,從而避免盲目;要掌握知識,提高認知能力,就要研究東西,防止被別人的話誤導。
說明《大學》全面展現了與明德、治國相關的主要方面,深刻揭示了二者之間的關系,使儒家思想成為壹個連貫的思想體系。
而且《大學》第壹次提出了“知物”的概念,並將其列為儒家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範疇,從而賦予了認知活動對修身養性的精神心理過程和治國平天下的實踐活動的重大意義。這是儒家思想的壹個重大發展。
關於作者:
(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字沈,春秋末期魯(山東嘉祥縣)南武城人。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已故弟子之壹,師從其父曾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後人尊稱其為“宗聖”,與孔子、孟子、晏子並稱“四聖”。
百度百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