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太祖
劉邦(256-195),漢朝始祖,沛縣(今江蘇沛縣)鳳儀李重陽人,漢族。秦朝時,任泗水館館長。起兵玉佩(今江蘇沛縣)。秦末農民戰爭中,他登高望遠,群英會都聚集在他的麾下,史稱“沛公”;前207年,劉邦率領起義軍率先進攻鹹陽,秦都。前206年被起義軍首領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所以打敗項羽後,國號為“漢”);前202年,劉邦在定陶城附近的泗水北岸稱帝,後建都長安(今陜西省Xi市)。漢高祖劉邦是中國第壹個由農民起義領袖改造而成的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性和膽識,乘農民反秦起義的革命風暴走上歷史舞臺,後又學會了善於履行人民的職責,拔得同柱,拉平了群眾,最終打敗了“曾經的英雄”項羽,建立了強大的西漢王朝,堪稱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東漢光武帝
劉秀(6-57年),漢光武帝,南陽(今湖北棗陽西南)蔡洋人。東漢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朝末年,滄海分崩離析,天下大亂。西漢皇室後裔劉秀和他的兄弟利用他們家鄉陵墓的形勢,與所有的英雄爭奪世界。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建立了東漢王朝。經過10余年的統壹戰爭,劉秀先後消滅了綠林、赤眉、肖偉、公孫述等眾多割據勢力和百萬農民起義軍,使新莽末年以來紛爭戰亂20余年的中華大地重新統壹。天下平定後,劉秀推行“抑武養文”的國策,發展生產,大力弘揚儒學,為日後近二百年的東漢王朝奠定了基礎。
西晉武帝
晉武帝司馬燕(236-290),名安史。金朝的第壹個皇帝。政客。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以西)。司馬昭的長子。曹魏末年,祖父司馬懿、叔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先後執掌朝政。魏憲熙二年(265)。司馬燕繼位為宰相、晉王、大將軍,掌管全國壹切軍事事務。同年12月,司馬燕篡奪政權,消滅了曹魏。被稱為偉大的晉皇帝,吳棟在太康元年(280)被摧毀,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三國時代。他在位期間任命同姓國王,郡為國,置軍士,希望互相維護,保衛中央。晉武帝采取壹系列經濟措施發展生產,多次命縣官勸農教桑,嚴禁私佃。還招募原吳蜀地區的人來北方富民,廢除屯田制,使屯田人成為州縣戶。太康元年頒布戶模式,包括占地制、戶調制和質官占地蔭客制。太康時期,壹派繁榮景象。鑒於曹魏末年政治嚴明,風俗腐朽,生活奢侈,晉武帝“嚴以仁儉”,對孤寡不能自立者,給予五迎,免除還債,於是上書郡縣,保國巡郡,能夠容納直言不諱的意見。他還重視法律,親自向百姓解釋賈充等人公布的法規,親自聽官司,記錄犯人。然而,在吳滅亡後,他逐漸變得懶惰和放蕩。他封宗室是為了鞏固皇權。但晉武帝死後,諸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權力而互相爭鬥,導致了16年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
東晉元帝
金元皇帝司馬睿(276-323)是東晉的第壹個皇帝。Word文婧。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以西)。司馬懿的曾孫,司馬晉的兒子。執政六年。15歲的王位繼承人。八王之亂後期,東海王司馬越依附其上,越做平東將軍,越督徐州軍務,留守下邳。漢朝教主劉淵起兵後,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利用王導的計劃,建立了自己的城鎮(今江蘇南靖)。永嘉元年(307),朝廷任命安東將軍兼揚州兵團總司令,九月南下。他在王導、王敦的協助下,善待地方士紳,鎮壓叛亂,經營慘淡,因此在江南立足。建興四年(316),劉曜被困長安,被晉武帝俘獲。西晉的滅亡。次年三月,司馬睿即位,開始建國,改建武。他因廣泛的人脈關系而被稱為“壹百六十八”。6月,獨居北方的晉地方長官劉琨、段丕豪、劉漢等漢胡180人上書勸晉。318年司馬睿稱帝,改名泰興。按長江中下遊和淮河、珠江流域劃分,歷史上稱為東晉。東晉初年,王導政治上主政,軍事上依賴王敦。當時人們稱之為“王與馬,* * *天下”。不滿降級的權力,引用劉琨,刁協和作為心腹,企圖排除王的權力。於永昌元年(322年),以野心著稱的王敦以殺劉魁為名,在武昌起兵,直取石頭鎮(即建康)。王導暗中幫助王敦維護王家的利益。王敦攻打建康,殺了戴源,而劉魁去了石勒蘇益格。同年十壹月醜,金元皇帝悲憤而死。
隋文帝
隋文帝(541-604)是隋朝的皇帝,是壹位偉大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中國,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皇帝,被尊稱為中國的“聖可汗”。隋文帝精心經營,隋朝迅速強盛。他不僅完成了統壹中國的大業,而且使隋朝成為壹個政權穩定、社會安定、戶口劇增、墾荒迅速增加、儲蓄充裕、文化發達、精英披甲、影響非凡的強國,史稱“帝王之治”。在政治和經濟體制方面進行了壹系列改革。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州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員由中央任免,鞏固了中央集權。由於隋文帝大力發展生產,被外國人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隋文帝下令在西京建造大興城(即仿照原型建造長安城),在東京建造洛陽城。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對後世以及日本、朝鮮等國的城市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公元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愷率眾開曹運河。渭河從大興城西北引出,略沿漢代曹運河故道,在潼關匯入黃河,全長150多公裏,故名廣通運河。這是連接兩個文明的大運河建設的開始。使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逐漸成為壹體。他在很短的時間內把中國重新置於壹個政權的統治之下,從外部保衛了強大的突厥和契丹的敵人,使人民生活在和平和繁榮之中,他的豐功偉績即使在繁榮的唐朝也沒有完全恢復隋朝的國土面積。
唐高祖
唐高祖李源(618—626)。唐朝的開國皇帝。自稱是西漢前將軍李廣和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貴的後代。德叔這個詞。隴西季承(今甘肅秦安縣)漢族,祖籍趙縣(今邢臺市隆堯縣)隆慶。祖父天蠶土豆是西魏時期的壹名官員。父親李雲,北周的壹個官員,是壹個古代的官員,安州將軍,朱郭將軍。母親是隋文帝孤獨的禦姐,所以和她很親近。楊迪登基後,李淵被任命為滎陽(今河南鄭州)和婁煩(今山西靜樂)的知府。後被召為寺中小監,移至魏魏和邵青。大業十壹年(615),我去山西看望河東使,安慰他。十三年,我留在太原。當時隋末農民戰爭遍布全國,政局動蕩。大冶十三年五月,和次子造反,從河東(今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和四子李元吉。唐高祖叛亂後,他派劉文靜去土耳其,並要求單於派軍隊幫助他。同時招兵買馬,於七月領兵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的率領下,與被困洛陽的王展開激戰。唐高祖乘隙挺進關中,滅群雄,統壹全國。在位九年後,次子李世民導演了奪取官職的“玄武門之變”,並被迫將其傳播給被尊為太上皇的次子李世民。貞觀九年崩,死後寺名高祖。
吳田地
武曌(624-705),武則天,漢族。中國歷史上唯壹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變時有個女皇帝陳碩珍),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最長壽的皇帝之壹(82歲)。唐高宗是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是皇太後(683-690),後來他成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唐為周,建都洛陽,取名“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壹位女詩人和政治家。武則天是歷史上唯壹的皇後。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她以女性的身份占據了皇位,取得了當時皇室、重要官員,尤其是貴族集團望塵莫及的巨大成就,客觀上對當時封建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穩定起到了壹定的作用。這個角色,就連壹向以封建王朝皇家仆人自居的米切爾也無法抹去。但壹個女皇帝的存在,畢竟是違反封建禮法的,所以那些皇叔們不得不顛倒是非,試圖從私生活中造謠中傷,把武則天說成是有史以來最淫亂的罪人。今天,我很難在話劇舞臺上為武則天翻案。總之,如何正確生動地塑造這樣壹個女政治家,是越劇表演藝術中的壹個新課題。武則天作為壹個從貞觀繼承了元朝盛世的皇後,應該具有傑出的政治才能和崇高的政治風範。
北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中國北宋王朝的創始人,出生於涿州(今河北)。生於壹個軍人家庭,高祖趙翼,祖父,次子趙。948年,唐朝的唐朝使節郭威,立下大功。951年,郭威稱帝。周朝建立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周世宗從官到殿前接受檢閱。周世宗死後,周世宗即位。劍龍元年(960),以“平定兩國”為名,謊稱契丹加入北漢大舉南侵,帶兵出征,在陳橋發動兵變,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趙匡胤稱帝後,先後征服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趙匡胤在位期間,吸取唐朝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導致其滅亡的教訓,接受大臣趙普的建議,通過“壹杯酒解兵之計”削去武官的權力,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朝沒有了宦官專權和割據。與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社會更加穩定公平,文學、哲學、美術、科技、教育等更加發達。但重文輕武的結果也導致了宋朝軍事實力的不足,對外戰爭大多以失敗告終。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北伐契丹途中,與其弟趙光義飲酒,下榻宮中;第二天早上,49歲的趙匡胤突然去世。關於趙匡胤之死,湖南《山野錄》中有“燭斧聲”之說。
南宋時期的高宗
宋高宗(1107-1187),本名趙構,南宋開國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的第九子,宋欽宗之弟。他曾被封為“康王”。趙構在政治上無能,但他擅長書法。他擅長真、線、草書。他的筆法灑脫,清麗自然,頗有晉代韻味。他的傳世墨跡包括草書羅神賦、文和光明塔碑。
元世祖
元世祖·博爾吉金·忽必烈汗(1215-1294)在位時間為1260至1294年。成吉思汗之孫,蒙韓歌(憲宗)之弟,蒙古族。宗瑞的第四個兒子胡必邊是蒙古族人,是拖雷的妻子索路合提的第二個兒子(共第四個兒子)。元朝開國皇帝,太廟名,謚號聖德沈工武文皇帝,在蒙古被尊為薛禪皇帝。他也是蒙古可汗的第五代。
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是繼漢武帝劉邦之後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朱元璋的統治被稱為“洪武之治”。朱元璋在位期間,通過朝廷重臣、廢丞相、設錦衣衛、殺英雄(包括懲治貪贓枉法的祖宗)等諸多熱腕,建立了維護皇權的制度。正是由於朱元璋統治時期的這些措施,明朝276年沒有出現外戚或軍閥的壟斷。宦官在晚唐沒有形成氣候,黨爭現象也沒有形成晚唐“牛莉黨爭”的災難。
清太宗
清太宗(1592-1643),滿族愛新覺羅氏,名皇太極(又名皇太子、皇太極、皇太極),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後金第二代君主。明天就是在沈陽的第六年(1626)。次年,改袁天聰。他大力推進封建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先後征服蒙古、朝鮮,多次帶兵進攻明朝,將西部邊境擴大到錦州、寧遠。十年四月,改名崇德、清,正式稱帝。卒於崇德八年(1643),享年52歲。葬於沈陽昭陵(今沈陽北陵公園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