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區
閱讀區以繪本為主,是每個幼兒園必須重點關註的區域之壹。壹個好的幼兒園應該既有專門的圖書館,又有班級活動室的閱讀區。圖書館主要用於班級和個人借閱或特殊閱讀活動。班級閱讀區的設立,是為了給孩子在各種活動之間隨時選擇閱讀的機會。園區圖書館與班級閱讀區要形成壹定的互動機制。
幼兒園早期閱讀的組織形式有很多種,可以有教師集體組織的閱讀活動。這樣的活動有立竿見影的目標和要求,但僅僅是用繪本作為教材,教授那些我們認為必須讓孩子知道的知識點,並不是我們開展早讀活動的初衷。對於孩子來說,看繪本和看動畫片壹樣,是壹種娛樂,所以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就是我們愛聽故事的天性。至於作品中所蘊含的教育性質,則是在快樂閱讀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只要孩子喜歡壹本書,書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就能在孩子自發的反復閱讀中得以實現。閱讀區的意義在於保持孩子對繪本的興趣,讓孩子在自發閱讀中養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區環境的營造有特殊要求,最重要的是做到兩點:壹是要有安靜的閱讀環境。所以必須有相對封閉的空間,遠離噪音多發區(如歌舞表演),靠近相對安靜的區域(如藝術活動)。這樣,孩子很容易集中註意力,通過想象理解書的內容,延長閱讀的持續時間,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二是選擇合適的書籍。這是引起孩子閱讀興趣,實現教育價值的最關鍵因素。因為讀同樣數量的書,如果書的質量不壹樣,對孩子發展的作用就不壹樣。要考慮年齡適宜性和內容適宜性。給3-6歲的孩子選擇繪本時,要特別註意兩種書,壹種是文學,壹種是科普。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從情節簡單好玩的繪本到情節性強的故事書,再到通過情節表達科學知識的故事書,為孩子選擇壹些淺顯的科普讀物。
特別要提出的是,在營造閱讀區環境時,不要把廣義的閱讀套用到班級閱讀區,在這裏放大量的聽覺和運動訓練材料,這樣容易幹擾安靜閱讀,不利於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比如語言教材,如漢字卡片、搭配成語和圖片、故事磁帶、影碟、手偶、形象裝飾品等。,應分別放在拼圖區和表演區。因為通過大量的閱讀,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閱讀區的主要功能。
2.展覽區
各種孩子想知道的東西,都可以在版面環境中展示給孩子。讓孩子看看自然,看看社會。孩子看的越多,好奇心越強,疑問越多,對知識的渴望越強烈。幼兒園應該給孩子提供課程需要但孩子難以體驗的東西。圖片和實物可以用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布置成小展區,讓孩子了解和分享。
展區的內容豐富多樣,從幼兒園現有的展區來看,有自然常識,如植物、動物等;社會歷史,如城市的過去、文房四寶和傳統勞動工具;具有藝術欣賞性的,如世界名畫、民間工藝美術等;有多元文化,比如國家標誌性建築、國旗;具有民族特色的,比如各民族的服飾、用具;還有民俗,比如不同節日的象征,民俗玩具等。展覽可以是圖片、收藏的實物、動植物的標本、自制的模擬器等等。在展覽的空間安排上,將壹些需要普及的知識展示在公共區域,讓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有些是分年齡主題活動需要的,可以設置在班級活動室。有些內容可以作為裝飾長期展示,比如世界名畫;還有的是作為階段性教育的內容隨機變化的,比如各種交通工具。
另外還有壹個很重要的展示,就是展示孩子自己的作品。兒童作品主要有兩種,壹種是兒童的收藏,壹種是兒童的制作。展示孩子作品的目的是讓孩子分享自己的學習。孩子的“收藏”和大人差不多。我們知道“收藏”是壹種優雅的行為,是歷史和藝術性的體現,這種收藏意識其實是存在於孩子身上的。孩子們經常收集和珍藏壹些他們認為是珍寶的東西,比如彩色玻璃、糖果紙或卡通卡片、漂亮的樹葉和貝殼。這種收藏的興趣是未來高級收藏(如集郵)的萌芽,應該肯定和支持,為他們準備壹個展示的平臺。至於孩子的制作(包括美術作品),作為幼兒園的日常展示,壹直受到關註。必須註意的是,每個孩子的作品都要在班級展區展示。只有在幼兒園公共展區展示幼兒作品時,因為空間不夠,才可以展示放映的作品。
如果幼兒園能把展區規劃建設成壹個重要的活動區,孩子會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