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音是bāng yǐ mín wéi běn,意思是壹個國家的存在需要人民的支持。
解釋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反映,認為全體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治國要以保民、得民為根本。
“以人為本”的思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民”是老百姓的意思,與“君”相對。“民本”,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民為重,國次之,君最小”。唐朝以前,只有“民本”,沒有“民本”。?
唐太宗稱帝後,為了避諱皇帝,將“史”改名為“戴”,“閔”改名為“任”。所以“以人為本”變成了“以人為本”。但是到了唐朝,意思沒有變。“民本”是針對君主的,“民本”是比較人和物的。
來源
《尚書·五子之歌》:“民惟國,國更好。”
比如造句:國以民為本,魚以饑。唐·杜甫《送古八分文學到洪紀周》
擴展數據
“民本”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是長期存在的,也是壹些所謂賢人好貌,即好皇帝、好官所提倡的執政理念。人們經常引用“民本思想”(五子之歌),這是中國封建時代典型的“民本思想”。
封建統治者中的開明派的“民本思想”是對其執政經驗的清醒總結,自然有其對後世的啟示、借鑒意義和警示作用。但是,這畢竟是站在封建統治者立場上的經驗之談。
中國古人把“人”比作“水”,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屬於這種經歷。其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維護皇權。這種“民本思想”往往與封建統治者“民可制,而不可使人知”的愚昧政策結合使用。
因為在封建時代,“民”是與“君”和“官”相對應的壹個稱謂,在封建統治者眼中,“民”基本上屬於被控制和被奴役的,屬於“臣民”、“小人物”、“賤民”,不是權利平等的主人。
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治國理政根本思想有很大區別,不能混為壹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