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不怕火,中國清代著名學者《好運傳》第八回說:“誰知真金不怕火,禮是禮,情是情,根本沒有心。”浩然《艷陽天》第115章:“烏雲遮不住太陽,真金不怕火煉。東山塢永遠是天上的太陽,永遠是我們人民的天下!”這個成語用來比喻真金不怕火煉,真金不怕火煉,意思是說東西或人經得起任何考驗。
成語的意思很直白,老百姓中也流傳著“真金不怕竈火”的說法。但是,為什麽說“真金不怕火煉”呢?這裏面包含了什麽樣的道理?事實證明,黃金壹直是壹種有價值的重金屬,並作為壹種貨幣。人們已經發現,可以通過燃燒來區分黃金和真金。因為黃金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在空氣中燃燒時不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而假黃金的成分是藥用金和黃銅合金(Zn、Cu),而黃銅和藥用金比金(Au)更活潑,在空氣中燃燒(高溫)容易生成黑色的氧化銅(CuO)和灰色的氧化鋅(ZnO)。但黃金的熔點較高,達到1063℃,在壹般火焰中不會熔化。所以用高溫燒,就可以辨別真假黃金了。
從歷史上看,尋求長生不老、長生不老的秘方,壹直是人們特別是統治階級的追求。在中國古代,產生了壹種特殊的煉金術——煉丹術。煉丹術,又稱煉丹術、煉丹術、煉丹術、白術。它的內容非常復雜,中心目標是制造壹種既能讓人“長生不老”又能用壹點黃金把銅鐵等普通金屬變成金銀的神奇藥丸。因為中國古代就有“成仙”的說法,煉金術最早誕生於中國。煉金術士認為,壹個人的身體可以在某種神奇藥物的幫助下獲得永生。“丹”原指朱砂(即硫化汞),後泛指各種被認為是“長生藥”或“黃金藥”的藥物
長生不老當然是壹廂情願,但是在煉丹的過程中,煉金術士逐漸積累了壹些經驗,煉丹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化學的先驅。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生產達到頂峰。鼎是煮肉湯和食物的器具,但這時人們希望鼎裏能煉出別的東西。傳說秦穆公的女婿蕭史是皇宮裏的煉丹師。他曾經做了壹個“飛雪丸”,把它擦在秦穆公女兒的臉上(實際上是鉛粉)。他可能被認為是最早的化學家。
因為各種金屬礦物都是從土壤中開采出來的,所以五行生克理論中有土生金的說法。所以當時有壹個假設,礦物質在土壤中會隨著時間而變化。比如認為雌黃千年後變成雄黃,雄黃千年後變成黃金。朱砂200年變藍,鉛300年,銀200年,金200年。我們能加快這種變化嗎?這時,奪取天地之力的思想應運而生,企圖達到“千年之氣,壹日足矣,山川之寶,七日之功。”於是我把各種藥物放在鼎裏,密封加熱,以為可以煉出貴重的金銀,於是煉金術在戰國末期萌芽。秦朝漢武時期,在最高統治者的支持下,煉丹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時,不僅用銅、鐵等賤金屬制成了貴重的金銀,還為統治者培育了長生不老藥。他們以體相比人,認為金玉不朽,所以最好提出金玉之精給人吃,於是有了“奉金者壽如金,奉玉者壽如玉”的理論。這時,煉丹師希望提煉出壹種叫做“金液”的神秘物質,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與普通物質配合就可以變成金子。
西漢淮南王劉安,第壹個熱衷煉丹。他聚集了壹千多名方士在他的宮殿裏練習煉丹和執行特殊功能,後來寫了《淮南子》,裏面提到了水銀、朱砂和雄黃等藥物。到西漢末年,王莽還喜歡神仙思想和煉丹術。此外,道教還與煉金術有關,道教的創始人張玲據說也精通這種技術。
這個時期是煉金術興起的時期。真金雖然沒有經過提煉,但卻被制成了各種看起來像黃色和銀色的假金。人們發現了許多化學反應,主要是鉛、汞、硫和砷之間的化學反應,並創造了各種煉丹工具和提煉藥物的方法。
到東漢時期,魏伯陽編著了壹部煉丹術著作《神通器》,被公認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煉丹術著作(國外現存最古老的煉丹術著作是聖馬可手稿,是公元10世紀的抄本)。其實《神通氣》是魏伯陽在研究總結了大量前人煉丹術書籍《火錄六百》後總結出來的壹部理論著作。他把物質分為陰和陽兩類,提出陰和陽必須合作才能產生新的物質,相似的物質不會結合在壹起。他還指出,如果“藥物不是同壹物種,劑量不均,失去了紀律性”,那就是“飛龜舞蛇,越是乖張”,這其實就是煉丹過程中的爆炸(這是煉丹師發明火藥的前奏)。
魏伯陽在書中記錄了鉛、汞、硫的結合與分解的知識。但是魏伯陽有壹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書中使用了各種暗語。比如“河上的妓女最有靈性,壹著火就飛。若不見塵,鬼藏龍,不知有甚麽存在,但會加以控制,以黃芽為根。”其實河上的妓女就是水銀,受熱就會蒸發(飛)消失。要想固定汞,必須加黃芽,黃芽就是硫磺。此時加熱後會生成紅色的硫化汞。“如果妳看起來是白色的,妳會讓它變紅。”這部《神通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術理論著作,從中可以看出,在當時,火煉丹術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知識。
晉代煉丹家葛洪所著《抱樸子內篇》對漢晉以來的煉丹術做了詳細的記錄和總結。他的煉金術分為三個相互關聯的部分:
提煉靈丹妙藥,以為是“仙路之極。”
收集和加工長壽藥。這些藥物包括礦物質、動物和植物藥物,被認為具有延年益壽、滋補身體和消除疾病的作用。
華電金銀公司。利用銅、鐵等常見金屬變化成金銀,實際上是用化學方法制造出各種外觀與金銀相似的合金。
在唐朝,幾乎每壹代皇帝都喜歡煉丹。此時中國的煉金術發展到鼎盛時期,許多煉金術著作有了更多的實用內容,也傳到了阿拉伯國家,促進了阿拉伯煉金術的發展。阿拉伯煉金術後來傳入歐洲,幾經演變,終於形成了現代科學的壹個重要範疇——化學。
現代化學起源於阿拉伯煉金術。根據曹教授的考證,這是中國煉丹術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標——金液。金葉的泉州語是金雅語,泉州是唐代最繁華的貿易口岸。還有Geber(?~ 780)曾經寫過壹本煉金術的書叫《東方的水銀》。
去除古代煉丹術中的迷信成分,很有科學意義。首先,我了解了大量的金屬和非金屬及其性能。例如,硫、汞、鉛和其他元素已經通過化學方法得到了徹底的研究、提純和鑒定。在阿拉伯人寫的《七十本書》、《秘籍》等著作中也全面論述了金屬和非金屬元素的性質。
其次,我們知道許多化合物及其反應。比如煉金師拉齊寫的秘籍,把已知的物質分為金屬、非金屬、礦物三類。當時人們已經能夠了解鐵礦石、氮化鎂、硼砂、燒堿、草木灰、鹽等上百種化合物及其性質,這些也與煉金活動有壹定的關系。再比如,我國煉丹家葛洪可以觀察到鉛在不同條件下被氧化成氧化鉛、四氧化三鉛和二氧化鉛。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西歐的煉金術士在後期發現了硫酸、鹽酸、碳酸鈉、氫氧化鈉等重要化合物。
再次,在實驗技術方面,不僅發明了加熱器、蒸餾瓶、坩堝等多種儀器,還掌握了蒸發、過濾、蒸餾等多種實驗操作技術。特別是物質提純技術的建立,對研究物質的性質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由於政治目的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原因,術士們總是以追求長生不老、點石成金為最終目的。沒有擺脫迷信思想的束縛,沒能在科學的道路上前進,最終科學化學沒有誕生。
海德格爾說得好,生命不過是壹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要死去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壹個活下去的地方。沒有人能永遠占據壹個美好的空間,長生不老壹直是個神話。那麽,在死亡的旅途中,我們能做些什麽呢?不要怕,畢竟——真金不怕火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