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放棄介紹:
半途而廢(拼音:bà n Tú rfè i)是壹個來源於傳說和故事的成語,成語的相關典故最早見於西漢戴勝的《禮記·中庸》。“半途而廢”的本義是指半途而廢,意思是做事情不能堅持到底。在句子中可以做謂語、狀語、定語、補語;帶有貶義。
成語故事介紹:
東漢時,河南郡有壹位賢惠的女子。人們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是玉嫘洋子的妻子。樂羊子家裏從小就窮,婚後的生活更是艱難。有壹天,樂羊子在外面撿到壹錠金子,跑回家交給妻子。
妻子得知黃金的來歷後,不僅不高興,反而生氣地對丈夫說:“聽說有野心的人永遠不能接受侮辱的施舍,高貴的人甚至不喝偷來的泉水,因為他們討厭它那不雅的名字。”怎麽能白拿別人家丟的東西,讓質量被玷汙?我覺得還是把這個黃金送回去比較好!"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羞愧難當,把金子送回原處,出去跟老師學習了。轉眼間壹年過去了,嶽陽子回家了。他的妻子驚訝地問:“妳在短短壹年內學會了妳的技能?妳為什麽回來?”
樂羊子羞澀地說:“沒有別的原因,只是這壹年來我很想妳,所以回來看看妳。”妻子聽了樂羊子的話,拿起壹把剪刀,指著織布機上的蠶絲說:“織蠶絲,先把蠶繭抽成絲,再把絲紡成線,再把線壹根壹根地織成寸,然後寸積成尺,尺積成腳,最後制成壹匹馬。
如果我現在剪我的剪刀,我會失去我所有的努力。妳在外面學習,我在編織,這是壹個道理。積累知識,就要‘天天學不懂的’,以達到德性。
現在妳回來壹半了,在織布機上剪絲和我有什麽區別?妳最好馬上離開家,完成學業後再回來。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深深打動,於是繼續讀書,七年沒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