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習語起源於非洲,最早出現在英國的壹份出版物上。後來,它逐漸進入許多其他民族的語言,成為壹種普遍的形象比喻。常用來指不願面對政策現實或不敢面對危險的人。
那麽,“鴕鳥政策”這個名詞是怎麽來的呢?
鴕鳥是脊椎動物,是壹種行走的鳥,屬於鴕鳥科,是世界上最大的現代鳥類。雄性可高達2.75米,體重135公斤。雌性稍微小壹點。鴕鳥有長長的脖子,大大的眼睛和由幾個角質鞘組成的嘴。鴕鳥翅膀退化,胸骨扁平,無法飛行,尾羽蓬松下垂,腳特別大,腳趾下有肉墊,只剩下兩個腳趾,沒有蹼趾,腿又長又粗,步幅近3米,所以能像蒼蠅壹樣奔跑,連續奔跑速度每小時50公裏,沖刺速度甚至超過每小時70公裏,還能越過5米高的圍欄。
鴕鳥眼睛銳利,聽覺靈敏,能察覺10公裏外的敵人,善於偽裝。人們看到過,當鴕鳥被獵人追趕或遇到危險時,它會伸長脖子,緊貼地面躺著。它甚至把頭埋在沙子裏,蜷曲起來,用它深棕色的羽毛偽裝灌木叢或巖石。這種現象古代阿拉伯人就有記載。當鴕鳥遇到敵人時,它將自己把頭伸進沙子裏的滑稽行為描述為“鴕鳥政策”,以此來嘲笑那些看不到面前危險的人。
第二,鴕鳥政策是指那些不願意正視現實,固守過時觀念和做法的外交政策。據說鴕鳥被外敵追趕,逃不掉的時候,會把頭埋進沙子裏,以為什麽也看不見就太平了。後來,人們用它的意思來嘲諷拒絕面對現實、自欺欺人的政策。這個術語最早出現在9月1891日的英國新聞與文學刊物《百麗梅爾文學新聞》上。
第三,鴕鳥政策是經濟管理中的壹個術語,是基於鴕鳥的習性。據說鴕鳥是壹種非常有趣的動物。當它遇到危險時,它會把頭埋在沙子裏,以為別人看不見它。眾所周知,它的大屁股露在外面,更加惹眼。鴕鳥政策是指當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的經營方針不能及時改變,導致決策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