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因地制宜的英雄是誰?有哪些因地制宜的歷史典故?

因地制宜的英雄是誰?有哪些因地制宜的歷史典故?

成語“因地制宜”是什麽意思?“因地制宜”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根據當地的情況制定適當的措施。那麽,“因地制宜”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誰呢?成語從何而來?有哪些因地制宜的歷史典故?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左傳和史本是吳國之子)是吳國所有粉絲的兒子,也是春秋末期吳國的君主。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派顓頊刺殺吳王僚,奪取了吳國。吳王闔閭在位時,楚國舊臣伍子胥為丞相,齊人孫武為大將軍,國家越來越強大。公元前506年,吳軍在孫武和伍子胥的率領下,從西邊的淮河流域進攻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迫使楚昭王出逃。後來,楚國的大臣沈進入秦國,在哭了七天七夜,使秦國出兵幫助楚國恢復國家。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國交戰中,被越國大夫砍斷了腳趾,傷重而死。成語哪裏來的因地制宜?

趙涵葉《吳越春秋合律傳》:“若因地制宜,建城建倉,豈有氣象以脅鄰乎?”因地制宜的歷史典故

春秋末年,楚平王聽信了大夫費無忌的讒言,殺了太子建和他的老師武奢。但是,他們害怕吳在外地的兩個兒子會報復,就設計把吳的長子騙回來殺掉。吳的小兒子伍子胥幸免於難,逃到吳國,發誓要為他的父親和兄弟報仇。& gt伍子胥先逃到吳國,投靠了郝,但沒有得到重用。伍子胥急於復仇,於是投靠了後來的吳王公子光。& gt有壹次,吳王闔閭問他治國安民的宏圖。伍子胥說:“要國家富強,人民安定,首先要建高墻,這樣才能增強我們的防禦力量,威懾其他國家的侵略。還要加強軍事實力,充實武器物資儲備,對其他國家形成威懾。同時,我們必須發展農業。農業發展了,國家才能富強,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士兵才能有充足的給養,糧倉也要充實起來準備打仗。只有這樣,國家才能穩定和發展。”吳王高興地說:“妳說得太對了!但修築城防,充實軍械庫,發展農業,都要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條件是做不到的,要做好相應的規劃。能不能根據天的方向設計出壹個能震懾周邊國家的方案?”伍子胥道:“當然。”於是,他派人觀察天象地理,根據周邊國家的實際情況,確定城門的方向和大小,修建堅固的城池。& gt這種“因地制宜”的措施確實讓吳國很快強大起來。經過壹段時間的準備,吳軍大舉進攻楚國,五戰五勝,終於攻占了楚國的都城,伍子胥終於報了殺父之仇。& gt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因地制宜”這個成語來說,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適合當地特點的產業,不能盲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