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是中國的壹個成語,來源於南朝宋的《祭遵傳》。
“克己奉公”就是克制自己的私心,壹心為公。這個成語的構詞法是組合的;在句子中做謂語和定語。
成語典故:
東漢時,楊穎縣有壹個叫祭遵的人。他家很富有,但非常節儉;他從小愛看詩書,辯論起來條理清晰。他謙遜,沒有豪門子弟的傲慢。
祭遵在郡縣任職期間,勤於政事,辦事公道。縣裏的人都很佩服他,和他壹起工作的人也誇他是個男人。
西漢末年,光武帝去投奔李。楊穎之後,祭遵多次出訪,渴望追隨光武帝。光武帝見祭遵年輕有為,很受大家的賞識,就封他為侍郎。從此跟隨軍隊到了河北,立下了許多軍事功勛。後來在部隊擔任執法官,負責軍營的法律法規。在任期間,他嚴格執法,不循私情。
有壹次,劉秀周圍的壹個小服務員犯了死罪。查明真相後,祭遵決定依法處理。這時候很多人勸他網開壹面,因為畢竟是皇帝身邊的侍從。但是祭遵嚴格執行法律,所以他被依法處決。
劉秀得知後非常生氣,所以他想責怪祭遵。但總簿記員陳代表勸阻說:“軍令嚴明,是君王的要求。現在,祭遵堅持法律,並且壹直做得很好。只有按照他的言行去做,三軍才有威信。”
光武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他不但沒有被判祭遵有罪,還任命他為“刺殺和強奸將軍”。當法院官員看到祭遵如此專註於執法,他們都很謹慎,整個軍隊變得整潔和令人敬畏。
祭遵執法公正,軍事才能超群,深得光武帝賞識。他誠實謹慎,克己奉公。在他看來,壹個人要時刻約束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做好公共事務。上級獎勵他財產的時候,他什麽也沒拿,全給了下屬,連壹件好點的衣服都沒有。
他為國家和人民服務了壹輩子,最後死在了戰場上。臨死的時候告訴家人不要浪費錢,用牛車把自己拉回來埋在洛陽就行了。
光武帝劉秀得知祭遵在任職期間去世,非常難過。謚號他為“成侯”,並親自去他墳前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