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王霸》:“壹個農民如果單純,缺乏能力,就不會失去他在世界上的時間,也不會失去他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
1)讓農民盡最大努力簡單耕作,不要太累,才不會錯過農時,失去沃土。所有做事的人都這麽敬業,這麽認真,那麽壹切都不會被拋棄。
2)荀子的“天時”指的是農時,“地利”指的是沃土,“人和”指的是分工。
2.《孟子·公孫醜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不可為,雖勝也。”
1)表示有利的季節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形,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
2)孟子所指的“時”是戰爭時期的自然氣候條件,“地利”是指有利的地理環境和地形條件,“人和”是指人心。
1,荀子(約公元前365438年+公元前03-238年),名,字卿,華夏(漢族),戰國末期趙人。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政治家,他被稱為“荀卿”。西漢時又叫,是因為避諱了漢高祖的避諱,又因為“荀”和“孫”兩個字同音古音。他曾三次在齊國擔任夏姬龔雪的飲酒禮,後被楚蘭陵(位於山東蘭陵縣)所命。
2.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品有魚欲我所欲,得道即助,失道即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在鄉下,中學語文課本上有收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荀子
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