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章的上下文含義
摘要:要想在閱讀中理解文章的意思,必須讀句子。這樣,理解文章的語境意義就成了關鍵,很多學生在閱讀時無法準確把握文章的語境意義,往往會覺得索然無味。如何理解文章的語境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壹、語言環境。第二,社會環境。第三,自然環境。第四,文章的中心。關鍵詞:語言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文章中心在語言表達中,詞語往往具有詞匯意義和語境意義兩種含義。詞匯意義是指詞語本身的意義,是固定的,大多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比如“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這個句子中,除了助詞“的”,其他詞的意義都表現為詞匯意義。語境意義是指壹個詞或句子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產生的新的意義,這種意義是多變的,不可預測的。所謂“意義豐富的簡單詞語”、“寓意”、“暗示”、“意義無窮的無盡詞語”、“壹個詞語意味著另壹個詞語”,都是指詞語的語境意義。比如趙樹理的《老陽同誌》裏,老陽來到閆家山村公所,看見村長光舉在跟人下棋,就說:“妳很忙,以後再說吧!”這句話中的“忙”字表面上看是村長在和某人下棋,言外之意卻表達了老陽對村長失職的不滿和責備。詞匯意義和語境意義的關系就是能指和所指的關系。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是對立統壹的矛盾關系。壹定的詞匯按照語法體系組成,表達壹定的意思,就是句子;但詞語壹旦進入這種表達的具體情境,其意義往往是靈活多變的,絕不是字面意義的簡單相加。語言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可以用有限的形式表達無限的內容。因此,準確把握特定語境中詞語的真實含義自然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如何根據具體的題目情況正確理解單詞的語境意義?我們必須以詞匯意義為指導,通過詞匯意義來把握語境意義。具體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語言環境指的是壹個詞和它的語境之間的聯系。讀課文中的壹句話,結合上下文和具體的語氣語調,確定句子的語境意義。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現在想想,那時候我真的很聰明。”這是壹篇回憶文章。“聰明”是壹個褒義詞,但是反復讀了壹遍,完全感受不到作者的沾沾自喜。相反,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深深的自責,痛恨自己沒能理解父親的深情。所以這裏的“聰明”應該有聰明的意思。這些理解都是利用語言環境獲得的。再比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其中“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如果分數超過60,那就不是他們自己的能力了:難怪他們會困惑。”這句話裏的“弱國”和“低能兒”沒有必然聯系。作者在中間加上“所以”,用“當然”來強調。從上下文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這種邏輯荒謬性的揭露,正是為了表達他對帝國主義者把弱國人民當低能兒看待的憤慨。所以“我不怪他們糊塗”不是奇怪而是奇怪。二、社會環境是指根據文章所反映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具體場合來確定語境意義。比如老舍文章《駱駝祥子》的結尾:“下了壹會兒雨,又下了壹會兒雨,比以前小多了,祥子壹口氣跑回家。抱著火烤了壹會兒,他就像風中的樹葉壹樣瑟瑟發抖。”從字面上看,似乎只是寫祥子被雨淋後的狀態,但如果放到祥子所處的社會背景語境中去思考,就不僅如此,他生活在壹個人壓迫人的社會環境和倫理道德中。這些卑微的底層工人就像風中的樹葉,無法自控,搖擺不定。這是作者想表達的。再比如杜甫的《登高》:“我三千裏來。悲如今與秋,誰獨百余年。”有人這樣分析,“悲傷”這個詞包含了八層悲傷:身在異國他鄉是悲傷的;常客,二悲;萬裏是客,三悲;在沈郁的秋天做客,令人心酸;親戚朋友不在,獨自爬山難過;登高遠眺,更添愁苦,六愁;帶病攀高,悲難寄,七愁;百年易畢,來日不多,八悲。秋天和悲傷當然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是這些語言有那麽多的聯想,都是杜甫壹個人流浪,他所處的特定社會環境,特定場合引發的。三、自然環境是指文章中描述的自然環境,通過其暗示可以理解句子的意思。比如葉聖陶的《多收三五門》:“萬盛米行的江碼頭上,散落著從鄉下來的敞船。船上裝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船舷的菜葉和垃圾被白色油膩的泡沫包圍著...............................................................................................................................................................這些環境描寫很有助於我們理解“濫打三五架”的含義。再如魯迅的《孔子有己》:“中秋過後,秋風漸冷,已近初冬;我壹整天都在發燒,所以我必須穿上棉襖。”這裏的環境描寫為孔的出場渲染了壹種悲涼的氣氛。它預示著孔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這種對自然環境的描述意味著我們明白,“關於孔確實已經死了。“句子中‘確實’的判斷提供了基礎。第四,對文章中心語境意義的理解往往因人而異,難免帶有主觀性;掌握的程度往往和人生閱歷、文化素養成正比。所以壹定要經過深入的學習和仔細的思考,找到詞語語境意義的客觀依據,力求理解符合作者本意,避免牽強附會。比如毛澤東的《七長征》:“五嶺搖波蕩,烏蒙雄偉。“對這兩句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對《藤Xi郎》和《走泥灣》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種:第壹種是指物,描寫武陵和烏蒙山;第二種觀點指人,把“興風作浪”解釋為“紅軍過五嶺時,看起來像壹個小波浪起伏”,把“拿泥球”解釋為“紅軍隊伍翻越峰頂下山時,像泥球壹樣滾下山坡”;第三觀是指人和物,“細浪”“泥球”是指山,“翺翔”“行走”是人的動作。也就是說,紅軍過五嶽時,似躍過細浪,過烏蒙山時,似走泥球。以上三種說法都有道理,但哪壹種最合適呢?第壹種說法比較合適。因為:第壹,解釋為指代事物時,與上面的“蜿蜒”“雄偉”壹致,聯系比較緊密自然,意思是五嶺雖蜿蜒,但來紅軍只是壹個小波浪;烏蒙雖然雄偉,但在紅軍眼裏只像壹個跳動的小泥球。其次,用“蜿蜒”來形容武陵的綿延,用“雄偉”來形容烏蒙的廣被,都是為了大局。越講越難探索;越往下講,越能看到紅軍那種不畏艱難的堅韌和英雄氣概。兩句襯托,也有抑揚頓挫。三、用躍動的浪花和泥球的跳動來描寫紅軍腳下的武陵、烏蒙,既能達到化靜為動、生動的效果,又能突出紅軍英勇無畏的磅礴氣勢。這首詩的中心是歌頌中國工農紅軍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