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性
春秋左丘明《左傳·弓玄十二年》:“其輔無情,不肯用命。”後人從這個典故衍生出“剛愎自用”這個成語。任性(剛愎自用:頑固不化)的意思是頑固、自以為是;形容非常固執己見,不考慮別人的意見。帶有貶義;壹般在句子中用作謂語和定語。
2.成語寓意
故事中,他憑著自己的意誌率軍前進,導致了兵敗黃河的悲劇。成語告訴人們,有了就有了,沒有就會受到鼓勵,自己的想法不壹定是最好的;別人的意見不壹定沒用。對於壹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接受好的建議尤為重要。書面用法“任性”指固執、自以為是;形容非常固執己見,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用壹個例子,茅盾的《子夜》:“他想起了李玉婷說的孫富的剛愎自用,他決定不追隨他。”姚《李自成》:“崇禎處理軍務,獨斷專行,剛愎自用,最怕別人有與自己不同的高明意見。
3.成語故事
公元前597年春天(春秋時期),楚國入侵鄭國,牽著羊赤條條地去見,求饒,博得楚王的同情。那年夏天,晉國出兵救鄭。聽說鄭與楚講和,晉軍統帥荀想撤退,提出等楚軍回國後,再出兵攻打鄭,懲辦漢奸。荀的副手首先表示反對,於是他帶領他的部隊越過黃河,繼續前進。
荀林甫部將根據這壹情況,分析進退得失,最終壹致勸說荀林甫領兵渡江。楚軍想北上,黃河飲馬回國。楚王聽說晉軍過了河,就想撤軍回國。他的寵臣吳申想打仗,於是楚莊王沒有辦法,只好命令令尹把車轉向北方,停在關帝等候金軍。最後,由於紀弦的頑固不化,晉軍被楚軍打敗,返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