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成語出自哪個朝代。

成語出自哪個朝代。

子母(365 ~ 317),孟子之母,戰國時鄒人。戰國時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又名《淮南鴻烈》,是淮南王劉安(179-122)及其弟子撰寫的壹部哲學著作。漢朝

南朝姜晏,字文通南北朝。

秦軍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平原君向楚國求援。門口的食客自動要求壹起去。到了楚國,挺身而出,表明自己的利益,楚王出兵救趙。戰國時期

漢武帝派使臣到西南(今貴州省六盤水市附近),探尋今天長安到印度的通道。經過壹年多的艱苦跋涉,韓石到達了雲南,見到了雲南國王陶強。有壹次滇王毫不炫耀地問:“韓和我誰大?”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項羽先頭部隊救巨鹿,首戰少利。項羽率軍渡漳河,破釜沈舟,鼓舞士氣。最後,蘇嬌被殺,王力被出賣,秦軍敗在巨鹿場。秦朝晚期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裏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蠟燭,但是光線照不到他家,於是匡衡在墻上鑿了壹個洞來吸引鄰居家的光線,這樣光線就可以在書裏讀到了。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懸梁刺股,意味著只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所收獲。也有人說,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激勵人們去學習,去研究。作為壹個勤勞的成語,故事來源於戰國的蘇秦和東漢的孫敬。

戰國時期的東漢

孔子為了讀易,翻了好多次牛皮筋的簡牘。編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用功。

春秋時期

傳說東晉的將軍祖逖年輕時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起時局,他總是慷慨激昂,義憤填膺。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半夜壹聽到雞叫,就披衣起床,拔刀練武,努力工作。這就是“聞雞起舞”這個成語的由來。東晉(317-420)

隋代的史彌十幾歲的時候就被送到楊迪的宮廷裏當侍衛。他天生靈活。當他值班時,他環顧四周,被楊迪皇帝發現了。他認為這個男孩不誠實,因此免除了他的差事。李密並不沮喪。回國後,他發奮讀書,立誌做壹個有學問的人。有壹次,石米騎著牛出去見朋友。途中他把《漢書》掛在喇叭上,抓緊時間學習。(石米)騎在蒲草做的馬鞍上的牛,角上掛著壹卷《漢書》,邊走邊讀。越王蘇陽在路上偶然看見,就慢慢跟在後面,問:“哪裏來的讀書人這麽勤快?”李密認得蘇陽,從牛背上下來拜。蘇陽問他在看什麽,他回答說:“項羽本紀。”蘇陽與他交談,感到很驚訝。回國後,他對兒子楊玄感說:“我覺得石米的見識不是妳能比的。”因此,玄幹愛上了李密。大業九年,宣幹在調兵,溧陽,派人進函谷關迎擊李密。隋朝

商周是專制的,周文王決心推翻它。姜太公子牙奉主人之命去幫助文王。但是姜子牙覺得自己已經半個世紀了,和文王沒有什麽交情,很難獲得文王的賞識。於是在回京城的路上,文王在壹條河邊用直鉤釣,不用魚餌。眾所周知,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在沒有魚餌的情況下,用直鉤(不能稱之為鉤)釣到了很多魚。王文壹看,覺得是個奇怪的人(古人很尊重他),就主動找他聊天,發現這確實是個有用的人才,就表白了。後來姜子牙幫助文王父子推翻了商周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