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半”分兩種開,壹種是半,壹種是半。比如“壹半是藍天壹半是雲”,換句話說,不管是前半段描述的事情,還是後半段描述的客觀事實,都是客觀事實,都是現實的,都是真實的。難點是在寫空的情況下如何解釋。可以解釋為“壹些,壹些”,“有時,有時”,“壹些,其他”,“壹會兒,壹會兒”。
題中提到的兩個“半”字,並不是壹半和另壹半,而是“同時”,“既是”又是“半”,這句話應該有相同的例子,例如王建的“寄老山僧”和“半為修身而讀書”對於表達效果來說,是漢字重復後形成的不均勻音韻之美,自然也包含了兩個“半”字字面解釋的重疊。
古詩詞中有很多“半”字非常貼切。這種“半”字通常不是指總數,而是憑借其沒有明確的類別,營造出壹種委婉、唯美的文化氛圍。“南山下誰執笤帚,半掃惆悵,半掃塵埃”也是如此。掃把既能掃去現實中的塵埃,又能刷去心中的煩惱,對應的是現實和空虛。“半”這兩個字看起來很有詩意,委婉動聽,用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