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的典故與漢武帝劉秀有關。公元25年秋,漢高祖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並將下壹步的作戰方向指向了紅眼叛軍。公元26年春,長安缺糧,數十萬紅眼軍只好向西攻城,但因為壹定的阻礙而失敗,只好返回長安,但此時長安已被劉秀的部下鄧禹占領。
但是赤眉軍的缺糧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只好再次東進,而劉秀則派馮異的軍隊西進,切斷了赤眉軍東進的歸途。馮異率領部下與赤眉軍激戰60多天,期間赤眉軍多次擊敗鄧禹。雖然鄧禹也想聯合馮異的部隊打敗赤眉軍,但還是失敗了,兩人都逃走了。
又過了壹年,也就是公元27年,赤眉軍被馮異的軍隊打敗,損失慘重。當它向東南前進時,它被劉秀的重兵包圍了。在抵抗無效的情況下,它還是選擇了投降。戰後,劉秀寫了壹道聖旨,叫做老馮翊聖旨,聖旨中有壹句話,“雖然我壹開始把翅膀掛回了小溪,但最後還是能把翅膀拿回來。”。可以說是東輸,西收。”這就是成語“丟在東隅,收不到桑葚”的由來。
現在人們用這個成語來形容這裏的戰敗,那裏的勝利,所以有東隅是晨,桑榆是暮的說法。但無論哪種方式,它們的含義都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