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壹桶米養壹恩人,壹石米養壹仇人”。關鍵時候給別人壹桶米,就像雪中送炭,人家會感恩。久而久之付出太多,人們就會貪得無厭,把這些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壹旦停止幫助,就會心生怨恨。
他感激在別人困難時幫助他們,即使是很小的幫助,但太多的幫助導致他永遠不會滿足,變得依賴。壹旦他停止幫助,就會對幫助過他的人產生怨恨和怨恨。
典故:
從前有兩家是鄰居,平時關系很好。其中壹個家庭更富有,因為他們更有能力。兩家本無恩怨,但今年天怒人怨,帶來了災難,田中的糧食歉收。窮人家沒有收成,只能躺著等死。這時,富人家買了很多糧食,想著大家的鄰居,就給貧家送去了壹升米,救急了。
這個貧窮的家庭非常感謝富人,認為這真是救命恩人!最艱難的時候過去了,窮人去富人家感謝他們。說話間,說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落地,富家子大方地說:好了,我這裏還有很多吃的,妳再拿吧。這個窮人帶著壹桶米滿懷感激地回家了。回家後,他哥說,這米能幹什麽?除了吃以外,明年我們的田地沒有足夠的種子了。這個有錢人太過分了。妳既然這麽有錢,就應該多送點糧食和錢給我們這麽壹點。真的很糟糕。
這話傳到了富人的耳朵裏,他非常生氣。他想,我白給妳那麽多吃的,妳不但不感謝我,還把我當敵人,真沒人性。所以,兩個關系很好的家庭。從那以後,他們成了敵人,再也沒有聯系過。
擴展數據
“適度交往定律”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懂得把握壹個度,超過這個度,人際關系就可能走向反面。對別人太好可能會有三個不好的後果:
第壹,對於壹個有工作能力和健全智力的人來說,獨立和敬業是人格成長的必然需要。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雙方都不能滿足對方的需求,關系就很難維持。心理學家霍斯曼曾指出,人際交往的本質是壹種社會交換。
雖然人們願意自己付出更少,得到更多,但如果只是在交流中不付出而得到,也會對壹直得到的人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因為他們覺得虧欠、內疚、無能。這種壓力使得得到它的人不得不疏遠給予者。所以,不要壹下子把好事都做了,留有余地,給對方壹個報答妳的機會。
第二,如果妳對對方太好,很可能會讓對方對妳的好感到麻木。久而久之,妳就不會覺得自己對他有多好了。中國有句古話“壹鬥米養壹恩人,壹石米養壹仇人。”我們經常聽到壹些人抱怨“我們家壹直對他們那麽好。看看他們是怎麽對待我們的!”這就是付出太多時間是必然的。
第三,容易讓別人覺得妳心太軟,不怕妳,對妳不擇手段。當妳的好來得太容易的時候,很容易讓別人不珍惜,它的價值也降低了很多。同時,過於熱情、好說話的人容易被利用。不是所有的人在交往中都是善良的,所以要學會保護自己。
百度百科:壹石大米養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