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年級:讀故事,學成語。
用成語故事帶領壹年級的孩子走進成語的世界,這些智慧的語言自然會儲存在他們的腦海裏,以後會用在口語或文章中。
有趣的成語故事最能引起壹年級孩子的學習興趣。讀故事的目的是讓孩子理解成語的意思。所以,把難學的年份和名字簡化,孩子更容易學會成語。
比如《盲人摸象》的故事就很有意思:大家在尹先生家喝酒聊天,有人提議來壹場驚心動魄的故事比賽。大家講了幾個故事後,有人說:“在壹個漆黑的夜晚,壹個盲人騎著壹匹又瘸又瞎的馬走進了壹片森林。他不知道他正在接近壹個深潭……”說這話時,殷先生突然想到自己瞎了壹只眼,不禁渾身起雞皮疙瘩,焦急地說:“妳不要再說了。”
故事講完後,妳可以問孩子,為什麽尹老師聽到最後壹個故事時會害怕。如果壹個盲人騎著壹匹瞎馬會發生什麽?通過提問,了解孩子對故事的理解,讓孩子學會用“盲人摸象,瞎馬”來描述危險的情況。
二年級:看笑話,學成語。
二年級的孩子對單詞的理解能力有了壹定程度的提高。這時,他們可以通過幽默的笑話知道成語的正確用法。
比如這個笑話:老師要求孩子們每天做壹件好事。小明放學回家,大聲對媽媽說:“快給我10元。外面有個老伯伯叫得厲害!”媽媽覺得孩子真的很懂事,就笑著給他錢,問:“為什麽老伯伯叫得那麽慘?”小明說:“老伯伯壹直叫‘棉花糖10元’!”
如果孩子聽後笑了,家長可以問他是什麽讓妳笑。笑話中出現了什麽成語?這是什麽意思?如果孩子能回答出來,說明他理解了“每天做壹件好事”的含義,然後就可以用這個成語造句,測試他是否能正確使用。
初三:看“事件”,學成語。
初三的孩子比低年級的孩子對群體的認同感更強,同學之間的交流增多,難免產生壹些摩擦事件。家長此時可以將成語學習引入事件分析。
比如孩子說班上壹個轉學生看起來很兇,大家都不想和他玩。家長可以用孔子“以貌取人”的故事和孩子討論這個問題。引導孩子不要歧視新同學的外貌,努力去了解他們。